热门: 外滩被刺重伤女死亡   胸器女主播私密照曝光   街现人鱼称来自钓鱼岛   沪相亲会航天建筑男热   中华艺术宫站28日通   爱情公寓新生代美女主播   外滩两女被刺多刀致1死   下周六部分地铁或封站   第一美女惊艳上海滩|图   普陀一居民楼顶发现女尸   金山铁路28日开通试运营   小路考或增加2个必考项目   雨水今返双休日最低21℃   国内成品油价10月或下调   上海闹市惊现纱布姐(图)   

按拼音 按价格 按级别 按品牌

【浏览字号:
桑塔纳:“图腾式车型”驶向新生
http://auto.online.sh.cn 2012-09-24 11:51 [来源]:解放日报

 

1983年4月,第一辆桑塔纳轿车驶下生产线。

1984年10月,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合营合同签字仪式。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有点年纪的中国人一定还记得20多年前这句经典的广告语。

  桑塔纳是中国车市的一个图腾式车型,不但见证了改革开放 30年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从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样车在上海组装、1985年第一批桑塔纳在上海大众下线,到1995年 桑 塔 纳 2000、2004年桑塔纳3000超越者与2008年Vista上市,上海大众对桑塔纳品牌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包括产品的创新,还包括中国汽车工业生产体系和零部件配套体系的创新。从这个角度看,桑塔纳的创新之路也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之路。

  不久的将来,桑塔纳品牌这一车坛常青树还将续写新的传奇故事。

  为什么一定是桑塔纳

  1983年春天,在上海牌轿车的总装车间里,辟出了一块不大的地方,安装了10多米长的手推导轨,首辆桑塔纳样车便是在这里组装诞生的。

  那时的汽车是搁在长板凳上组装的,当习惯了用榔头敲轿车的师傅们看到从木箱子里取出的 “白车身”(车壳子)都惊呆了。“怎么不用‘敲’,‘拼’起来就行了?”参与这台桑塔纳样车组装的工人师傅任德跃对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这台样车的诞生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当时中方与德国大众正在进行着中国首个轿车中外合资经营的拉锯式谈判。

  1978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同意以中外合资企业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同年年底,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率领中国代表团与德国大众洽谈合作项目。

  不过,谈判并不顺利。对于德国大众与中国的合作,当时许多人并不看好。德国《明镜》周刊记者毫不客气地断言:“这会像在一个破败、无援的孤岛上生产轿车,将是失败的实验。”

  为了试探中方的诚意,德方在谈判中提出先在中国组装一批轿车。这个车型就选中了桑塔纳。

  为什么一定是桑塔纳?

  当时,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该造什么车型,国内曾有过激烈讨论。中国汽车工业的泰斗级人物饶斌审时度势、力排众议:“中国人真正需要的并非是‘大奔’,而是一款省油又安全的汽车,更是一辆容易制造的车。”所以,在与德国大众的谈判中,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两条引入车型的选型原则:一是中级轿车,而且是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中级轿车;二是这个车适用范围宽,既可作公务用车、商务用车,还可用作出租车。德国大众按照要求提供了当时正在研制、还没有上市的一款中级轿车——桑塔纳。

  为了表明中方合作的诚意和发展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决心,负责谈判的中方代表果断决定:接受德方要求中方组装轿车的条件。

  与任德跃一起参与组装的7位工人师傅回忆说:

  “当时没有机械手,只有葫芦吊。安装零件没有规范工艺,螺丝拧不紧就用锉刀锉,榔头敲。”

  “那时,上海大众还没有正式成立,零部件都是进口,有德国专家指导,按计划两天就应该装配好,可我们花了一个星期。因为所有零部件都堆在一起,找一个小零件,常常要花很长时间。”

  “后来我们才知道,桑塔纳的几千种零部件,从德国进口时,原本每一个上面都有编号,但运到上海后,无论是在仓库还是组装厂,都没有把零部件精细分类的习惯,大量零部件打乱了堆放在一起,找起来自然困难。”

  桑塔纳样车的诞生让中国看到了希望,并确信只有这样的制造技术才能改造中国汽车业落后的行业现状,缩短与国外的差距。

  桑塔纳样车的诞生也赢得了德方的信任,让他们看到了中国人的能力,而且有力地说服了德方持不同意见的人,加快了谈判速度。

  1984年10月,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合营合同签字仪式。1985年9月1日,上海大众成立。1986年底,竣工的现代化流水线投入生产。

  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的大幕,伴随着桑塔纳的生产而拉开。

  “鏖战”国产化

  桑塔纳开始生产之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产化。

  原上海大众总经理、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第一、二任理事长王荣钧回忆说,当时上海大众干了两年多,桑坦纳的国产化率才2.7%。

  桑塔纳快速国产化为何那么重要?

  王荣钧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节省外汇,早日实现国产化就可以减少或替代进口件;其次是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最后是打基础,建立完整的现代化轿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当时组装一台桑塔纳要用1万美金的外汇来进口零部件。如果8.9万台桑车组装指标用完后还不能国产化,上海大众将面临关门的可能,国家承担不起这么多的外汇支出。

  桑塔纳国产化,时不我待。然而,国产化谈何容易,当时中国几乎找不到一家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德国大众的质量标准。

  摆在上海大众前面有两条路:一是降低质量标准,快速国产化;二是坚持德国标准,再难也要上。

  困难面前,上海大众果断选择了第二条路。上海大众的员工们依然记得,1988年时任上海市长朱基刚上任就赴上海大众亲自抓桑塔纳的国产化,他说:桑塔纳的国产化,不能“瓜菜代”,国产化零部件必须坚持德国大众标准,“要100%合格,降低0.1%我们都不要”。

  当年,有着时代特色的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上海市计委专门成立国产化办公室,并筹集了几十亿元的国产化基金。这笔基金其实来源于畅销的桑塔纳轿车:当时每售一辆桑塔纳轿车,就提一笔国产化基金,并放至桑塔纳共同体中。“其实这笔基金相当于无息贷款。根据零部件企业的技术项目进行评估,然后决定发放多少钱支持其技改。而零部件国产化有多种方式:如引进技术,或和德国零部件厂合营。”时任上海市计委副主任蒋涛说。

  从此,桑塔纳在两个国产化战场齐头并进:上海大众本厂加强车身和发动机的纵向国产化,配套厂完成其余零部件的横向国产化。

  虽然上海1983年就开始小批量试装桑塔纳轿车,但从1989年开始,国产化率才真正开始呈跳跃式攀升,31%、60%、70%、82%……现在是98.9%。

  “共同体”也成为培育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发展的种子基金。如今活跃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上的企业,多数依托于上海大众建立,并最终发展到向其他汽车企业配套供货。有人统计过,一个上海大众的工人,能带动相关配套产业20个工人的就业岗位。

  因提高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而诞生的“共同体”模式,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如今,“共同体”已经由过去以推进国产化为主要任务的松散联合体,发展成为上海大众和其他配套企业的经济联盟。同时,成员单位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零部件供应商,而是吸收了经销商和服务商,转变为实体上的利益和命运的共同体,为促进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续写车市新传奇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大步发展,市面上的新车型越来越多,在基本全面实现国产化后,上海大众对桑塔纳的开发并没有止步。面对众多竞争者,桑塔纳不断改进、改变,来适应市场需求,“国民车”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1995年,桑塔纳2000成功下线,投放市场后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如潮,迅速占领了国内中级公、商务用车的市场。

  桑塔纳2000最大的创意就是将车身自B柱以后拉长了10厘米,大大提高了后排乘员的乘坐舒适性。这是上海大众根据中国国情而进行的改变。原来上海大众生产的第一批桑塔纳销售出去后,有意见认为车后座太小,坐着不舒服。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使用习惯和外国不一样,国外是车主自己驾车,妻子坐在旁边,后座顶多坐一个小孩,而桑塔纳在中国则是政务加商务车。于是,桑塔纳2000底盘加长,恰到好处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1995年推向市场后,桑塔纳2000久销不衰,到2004年停产时,已保持了多年产销近10万辆的水平。桑塔纳2000让上海大众与德方走上联合开发的道路。这次联合开发的经历,大大提升了上海大众的技术实力与开发经验。

  桑塔纳2000只是上海大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车型之一。在此之后,桑塔纳又推出众多后续车型,续写着车市传奇——

  2004年,桑塔纳3000超越者上市。相比2000,桑塔纳3000型有不少革新,一方面是在外形上,前脸和尾部变化较大,更为新颖和大气;另一方面,桑塔纳3000型内部性能也有较大的提升,其中重点是采用变频空调,弥补多年来桑塔纳2000型空调不好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从桑塔纳3000项目开始,上海大众走上了了自主开发探索之路,也宣告着上海大众终于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的嬗变。

  2008年,桑塔纳Vista上市。与3000相比,桑塔纳Vista在内饰、外观上进行了多处技术升级,尤其是发动机进行革命性技术改变。上海大众对于桑塔纳这个成熟品牌的经营在不断创新、求变中走向纵深。

  而在不久的将来,桑塔纳品牌将有望再度掀起那不曾磨灭的“大众风情”,而日臻成熟的新技术将在桑塔纳身上显得尤为显眼。

  品牌故事

  桑塔纳(Santana)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产的品牌车,该厂坐落在桑塔纳山谷下,山谷以盛产名贵葡萄而饮誉世界,并且山谷还经常刮起一股类似“科罗拉多”的旋风,所以当地人就把这种旋风叫做 “桑塔纳”。1981年,当第一辆新型轿车从德国大众公司生产出厂时,公司立即决定以 “桑塔纳”为其车名。意在希望大众公司生产的这种新车型轿车如同山谷一样闻名于世,像“桑塔纳”旋风一样风靡全球。

  1983年,第一辆上海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下线。从1983年引进至今,上海大众汽车桑塔纳已经进行了几百项技术改进,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销售势头,被誉为中国车坛的“常青树”。

  大事记

  1982年4月德国大众和中国代表团草拟双方合作试生产100辆桑塔纳轿车协议

  1983年4月 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

  1984年10月 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合营合同签字仪式

  1985年9月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开业1987年7月上海市政府成立“上海市支援上海大众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协调办公室”

  1988年7月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上海市市长朱基就加速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建设上海轿车基地问题作重要讲话

  1992年1月上海大众举行庆祝累计生产10万辆桑塔纳轿车仪式

  1995年4月桑塔纳2000成功下线,投放市场后得到了用户的好评如潮,迅速占领了国内中级公、商务用车的市场

  2004年2月桑塔纳2000在2004年1月31日宣布停产,替代车型桑塔纳3000超越者上市

  2008年桑塔纳Vista上市,传承了桑塔纳这一经典品牌扎实稳定、性能可靠的同时,以更富活力的外形为“实力·真朋友”的品牌内涵注入了更多时代的元素

  未来桑塔纳品牌将有望续写新的传奇

  岁月留痕

  上海汽车厂与西德大众汽车公司合作

  首批“上海——桑塔纳”轿车问世

  上海汽车厂装配的首批“上海—桑塔纳”牌轿车昨天装配出车。

  “上海桑塔纳”牌轿车是西德大众汽车公司一九八二年一月投放市场的最新中级轿车,车内装备先进,每百公里平均油耗为九公升,比上海牌轿车省油四点五公升,最高车速为每小时百六十六公里,比上海牌轿车高出二十六公里。根据上海汽车厂同西德大众汽车公司签订的协议,生产这种轿车是从西德进口一百台套散装零部件和引进技术工艺装备,由上海汽车厂负责装配。

  《解放日报》1983年4月21日第1版

  我国轿车行业第一家联合体

  上海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成立

  上海市市长朱基昨天下午出席“上海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热烈祝贺共同体成立。

  上海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是全国第一家轿车行业经济联合体,也是本市第一个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导的横向经济联合体。这个共同体是以加速实现桑塔纳国产化为目的,以上海大众为主导的,由全国13个省市100多家有关企业和一些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参加的跨地区跨行业的非法人性质的经济联合组织。共同体的宗旨是促进加强各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做好服务工作,加速实现桑塔纳国产化并为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体系作出贡献,促使全体成员单位共同发展。

  《解放日报》1988年7月3日第1版

  桑塔纳一种文化现象

  新世纪元年第一季度的销售业绩表显示,桑塔纳系列轿车3个月累计销售量近6万辆,占国内轿车市场销售量的近50%。已经风行十几年的桑塔纳轿车至今盛行不衰,依然占据国内轿车产销头把交椅,这不能不使人们——无论是酷爱它的、蔑视它的以至时不时要将它抨击、嘲弄一番的人都感到惊异:桑塔纳,凭什么会成为一串“长青藤”?

  答案可能有多种版本。然而,如果回过头来看桑塔纳的成功,其实还有一种更深邃的内涵:桑塔纳,不再仅仅是一种品牌,而是成为一个时代文化的象征,一种深深融入中国老百姓心中的情感积淀……

  《解放日报》2001年4月18日第17版

  桑塔纳,一直是个传奇

  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样车在上海组装:1985年,第一批桑塔纳在上海大众下线。20多年,桑塔纳品牌长盛不衰,2008年上半年仍以11.71万辆的销量,在轿车品牌中雄踞第一。

  如今,在安亭的上海汽车博物馆一楼历史馆中,依然摆放着一辆1985年上海大众首批生产的桑塔纳。与现在的车型相比,它如此朴实无华,可20多年前,谁又曾想到,这款不起眼的车型,会掀开上海乃至中国汽车工业崭新的一页。

  《解放日报》2008年12月9日第1版

[作者]:唐烨 [选稿]: 陈云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客户服务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0]0587-035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2012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