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女主持惨被抛弃辛酸婚史 2月29日女性表白日 一条地铁日产30kg剩食垃圾 赵子琪香港产女 白静第三者成功上位 美女主播老公比拼 中环两车追尾的哥身亡 延安路隧道被撞一窟窿 当红主播的“上位”内幕 地铁里大声读诗不受欢迎 90后追女争风吃醋而斗殴 度娘刘冬素颜照惨遭围攻 揭当红主播"上位"内幕 申城本周依旧阴雨绵绵 iPhone 4S取消限购

按拼音 按价格 按级别 按品牌

【浏览字号:
车内空气"毒"倒驾乘者!治理迫在眉睫

    刚刚从老家过完春节返回工作岗位的张先生近日向记者抱怨:自从自驾车从老家回来后,就出现了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爱流眼泪的状况,一同坐在车内的母亲也出现了这种不适。一开始他以为是自己睡眠不足、休息不好的缘故,但一段时间后情况还是没有好转。最后经检测,是张先生车内的甲醛含量高达1.4%,同国家规定的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标准相比,高出了10多倍!张先生及家人出现的身体不适症状正是由于甲醛严重超标所致。

    在如今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很多车主和张先生一样,在驾驶途中,一上车就紧闭车窗,打开空调躲避凛冽寒风。殊不知,这样正好给了车内有害气体、细菌一个"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当这些有害物质在车内"健康成长"后,便成为一名潜伏在车主身边的"隐形杀手",轻则损害车主健康,重则危及车主生命。

    如今,市场上有许多标称"环保"的汽车,但这主要是指汽车尾气排放达标,而不是对驾乘人"环保"。根据最新一项调查发现,对比路上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坐公交车和地铁的人来说,乘轿车者更容易遭受污染的"迫害"。调查指出,在封闭条件下车内乘坐1-2人时,20分钟后二氧化碳浓度即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限值的2-4倍;乘坐3-4人40分钟后,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限量值的8倍、10倍。车内有害物质有致癌嫌疑,有的则可能会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及生殖系统产生影响,有的还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其中儿童、老人、及免疫系统反应有缺陷的弱势人群更易受到威胁。

    那么,车内潜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污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专家指出,车内空气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汽车零部件和车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有害物质的释放;包括汽车使用的塑料和橡胶部件、织物、油漆涂料、保温材料、黏合剂等材料中含有的有机溶剂、助剂、添加剂等挥发性成分。污染物主要有苯、甲苯、甲醛、碳氢化合物、卤代烃等,车内材料释放的物质还是车内难闻异味的主要来源。二是外界环境的污染物进入车内环境造成污染。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三是汽车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进入车内环境,包括通过排气管、曲轴箱、燃油蒸发等途径排放的污染物,或汽车空调长期使用后风道内积累的污物。污染物主要有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微生物、苯、烯烃、芳香烃等。

    这些有害物质会致驾乘者头晕、恶心、打喷嚏,甚至引起更严重的疾病,如导致男性不育、诱发白血病或癌症等。据统计,由于车内空气污染,目前大约有65%的驾驶者长时间驾车时会出现头晕、困倦、咳嗽的现象,致使驾驶者感到压抑烦躁、注意力无法集中,这样不仅会危害驾乘者健康,同样也会间接危及路人的安全。特别是冬天车外空气低,车窗紧闭,空调内循环开启,使得各种污染物质及细菌得以循环流动。

    那么,在一个3立方米左右的驾驶空间内,怎样的空气才是合格的?

    目前,国内汽车正确使用车内空气净化产品的比例,相距国外还差很远,国内许多车主仍没有真正意识到汽车车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根据国外的一项调查统计,美国91/100的轿车天天要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日本96/100的私家车天天使用车内净化产品;而在中国,47/100的车主却用香水来掩盖车内各种异味,这是极其错误的想法。专家指出,香水只能遮盖刺鼻的气味,无法改变有毒气体浓度,更无法消除有害物质,而且一些低档化学性香料反而会加重污染。

    在中国私车时代到来的今天,如何限定车内污染标准,避免损害司乘人员的健康,减少因车内污染引起的纠纷,同样也成为国家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我国环保部与质检总局将于今年3月1日起联合发布《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对车内空气中常见的有毒有机物浓度设定限值。从政策上对车内空气质量进行了强制设定。

    可以预计,制定车内污染标准,再加上负责人的汽车生产企业的积极响应,研制清除车内污染的先进技术,必将给有车族创造一个良好的用车环境,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进入私车时代。

[选稿]: 邬文波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客户服务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0]0587-035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市互联网举报平台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1996-2012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