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热线报道

为豪华赋能科技魅力,全新BMW i3用数字化科技树同级标杆

    【上海热线汽车频道讯】在汽车产业深入向智能电动方向转型的大背景下,无论是传统汽车巨头,还是新势力车企,均瞄准智能电动领域发力。宝马集团锚定数字化、电动化和循环减碳战略方向,积极转型。其中,全新BMW i3,作为宝马集团坚定转型的又一例证,用更多创新技术和数字化科技为纯电中型运动轿车这一细分市场树立了全新标杆。

    全新BMW i3用数字化为电动出行赋予更多科技魅力

    从用户的感知层面来说,纯电动车与传统燃油车在体验上最大的差别除了动力体验不同,还在于前者拥有更先进便捷的数字化体验,全新BMW i3就用更前沿的数字化科技,为电动出行赋予更多科技魅力。

    其车内采用了最新的数字化座舱设计,引入了"功能岛"设计理念,驾驶舱内的物理按键大幅减少,传统档把也换成了更精致小巧的拨杆,同时车内搭载了14.9英寸中控屏和12.3英寸数字仪表盘,科技风十足。为了给用户带来极佳的数字化感官体验,其中控屏采用一体式悬浮曲面屏设计,并微微向驾驶员一侧倾斜。

    在软件方面,全新i3搭载了第8代操作系统的BMW iDrive,这也是华晨宝马首款搭载该操作系统的车型,不仅交互模式更加人性化,还有更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其BMW智能个人助理采用了全新可视化形象,不同大小和亮度的呼吸式光球,让智能个人助理有了全新的情感化表达方式。

    在驾驶模式上,全新BMW i3秉承了宝马一贯的操控基因,驾驶模式功能根据驾驶者的需求进行了全方位、个性化的创新,可提供舒适模式、运动模式、节能模式等不同驾驶风格,以满足用户不同的驾驶需求。

    与此同时,为了最大程度上连接用户的数字化生活,全新BMW i3还支持无线Apple CarPlay及BMW数字钥匙。其中,数字钥匙的使用方法很简单,用户仅需将手机靠近车门就可轻松解锁车辆,进入车辆后,将手机放置在无线充电板上即可发动引擎,方便又快捷。

    电动智能化时代下,消费者对智能化的感知体验,不仅仅止步于智能交互层面,还在于其搭载的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能够有效保障驾驶安全。全新BMW i3可选装技术领先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Pro和自动泊车辅助系统Plus,其中,自动驾驶辅助系统Pro包含了前向碰撞预警及紧急制动辅助、紧急停靠辅助、限速识别辅助、车道纠偏辅助等功能,而自动泊车辅助系统Plus包含了远程3D驻车影像、360°全景泊车影像、自动泊车入位等。这些先进功能的加入,将对用户驾驶的便捷与安全性大有帮助。

    依托先进电驱技术,全新BMW i3演绎纯粹电动驾趣

    作为一款纯电动车型,全新BMW i3的动力表现和续航能力也是用户比较关心的。在动力上,全新BMW i3采用了第五代BMW eDrive电驱技术和励磁同步电机,最高输出功率达到210千瓦,最大扭矩达到400牛·米,单电机驱动即可令车辆达到6.2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同时,其还配备了70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CLTC标准下续航里程达到526公里。这样的续航能力不仅能够满足用户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上下班通勤代步,还能轻松应对跨城市的长途出游。

    全力循环减碳,全新BMW i3全生命周期均实现碳减排

    作为一辆纯电车型,全新BMW i3不仅实现使用过程中的零排放,更实现了全生命周期内的可持续。宝马将"生产最绿色的电动车"视为其使命。宝马集团是德国首个加入"1.5度控温目标"的汽车制造商,并率先在业内提出360度循环减碳理念。在中国,宝马集团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广大合作伙伴在供应链、生产领域推进减排降碳,并发展循环经济。

    在这一理念下,全新BMW i3全生命周期均实现碳减排,包括从设计开发、供应链、生产、使用到回收阶段,针对供应商、生产及使用阶段分别提出明确的碳减排目标。比如,在沈阳生产基地,全新BMW i3生产过程中全部使用100%可再生电力,并不断优化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循环能力,同时,其驱动单元采用励磁同步电机,不适用稀土材料,以降低对稀有金属资源的依赖。

    总之,作为宝马汽车首款纯电动中型运动轿车,全新BMW i3在产品力上用更多创新的数字化科技为人们的豪华出行增添更多智能化和便捷性,同时也用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举措来积极践行者可持续发展理念。从这方面看,全新BMW i3无论在产品力还是节能减排方面,都走在了前列,也为其它传统车企的创新转型树立了范本。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