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热线报道

下一代电动车的摇篮,比亚迪e平台3.0解析

    【上海热线汽车频道讯】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而言,模块化架构平台的诞生,从一定程度上使得汽车产品迈向了更智能、更安全、更有驾驶乐趣的新阶段。而各大汽车厂商也可以通过架构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降低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低效成本,从而让产品的性价比、质价比得到提升。

    但是相比传统燃油车而言,纯电动新能源汽车架构平台似乎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普及和重视,不论是技术成熟度还是平台的知名度,远不及燃油车。但可喜的是,热线君看到了一些厂商在愈发重视电动平台架构的研发应用,这其中比亚迪e平台3.0格外引人关注。

    e平台3.0是纯电专属平台,基于高阶智能辅助驾驶、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整车安全的开发逻辑,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黑科技进一步架构化、模块化,兼容多种布置方式(前驱、后驱及四驱),具有高拓展性,将启发整个行业对于汽车技术和形态变革的深刻思考,定义智能电动汽车,是真正的下一代电动车的摇篮。

    比亚迪历时5年,耗资百亿推出了纯电整车架构平台化的全新e平台3.0。从底盘层、高压层、低压层、车身层,全面整车架构开发,突破了电动车的性能短板,赋予电动车高级别的智能进化能力,彻底释放智能、电动化潜力。为智能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基础平台。

    e平台3.0最大的技术优势是在高阶智能辅助驾驶、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整车安全这三大核心方面,进一步将比亚迪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架构化、模块化的形式,实现了很高的拓展性。这种拓展性表现在一个平台能孵化各种尺寸的智能电动汽车,轻松覆盖A级车到D级车,让整个家族产品都能同步拥有安全、高效、智能、美学的核心优势。

    e平台3.0不仅能打造一款有极致体验的车型,也能孵化各种尺寸的智能电动汽车,从A级车到D级车,全面覆盖。目前,基于e平台3.0已有三款产品上市,未来还将在多个品牌陆续推出新车型,以满足更多用户需求。

    比亚迪e平台3.0的体验优化可以从两方面看:内在和外在。

    “内在”方面更多涉及到的是电子电气、操作系统以及硬件接口等底层技术,比如罕见的采用四个高度集成的域控制器实时协同控制,由单ECU单一功能转变为处理能力更强的多核CPU域控制多个功能,实现了缩短交互响应时间、提升算力的效果。比亚迪自主研发的基于车用场景的操作系统BYD OS,使用确定时延引擎和高性能IPC两大技术,解决了现有系统性能不足的问题,应用响应时延降低25.7%,功能迭代周期缩短70%,并对车路云网一体化的未来应用提供了方案和接口,提升了智能驾驶体验。可以看到,比亚迪e平台3.0实现了自主开发更多核心智能硬件的能力。

    而“外在”上,用美学新设计焕新用户体验,是比亚迪e平台3.0希望引领的新风格。具体来说,e平台3.0主要是在布置、造型以及设计语言三方面对目前电动汽车进行了优化提升。比亚迪拿手的刀片电池与高强度车身一体化集成,让车内空间更宽敞、车辆重心更低,不论是舒适性还是安全性,都得到了提升。而且电动车不用受制于燃油车的空间分配限制,可以拉长轴距、降低风阻、极致化车身比例,让视觉效果和空气动力学效果得到优化。再配合“Dragon Face”龙颜设计语言,将中国风元素扩展至车辆设计的更多部分,拉升了中国式审美的高度共情。

    e平台3.0集合了刀片电池、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全层级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设计等安全技术,这些在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性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悬架总成

    电池作为电动汽车动力单位的核心要素之一,也同样是最大的安全风险之一。比亚迪借助独有的刀片电池技术,将动力电池作为传力路径的一环,彻底变革了电动汽车的传力路径,实现了远超过燃油车的车身强度。

四驱总成

    刀片电池的黄金搭档CTB技术,也是比亚迪e平台3.0的一大特色,实现了40000+N·m/°的高扭转刚度,大幅提升整车动态响应和操控性能。CTB(Cell to Body)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将车身的一部分参与传力和吸能,让车辆具备全球超五星安全的能力。

升压充电

    此外,在提升结构安全的基础上,e平台对电气安全也进行了加强。e平台3.0建立了从电芯到整车的多维度电气安全保护,涉及绝缘检测、漏电保护、短路保护、泄压保护等措施,保证在碰撞、涉水等极端工况整车安全。通过这种全层级的功能安全设计,e平台3.0打造的车型产品,均符合全球功能安全最高等级,让用户可以享受安全可靠的用车环境。

底盘一体化

    结语:基于以上思路开发的e平台3.0,具有智能、高效、安全、美学的核心优势,集比亚迪多年电动汽车研发经验的之大成,承载着比亚迪对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的认知与革新。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比亚迪的创新之路也永不止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