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车型> 日系

全新世代黑曜版:生活不再单调,"曜"出C位色彩

    【上海热线汽车频道讯】享誉世界的日本时装大师山本耀司曾说,黑色能够搭配所有色彩,这是时尚界恒久的定律。作为象征奢华和力量的典型色彩,黑色具备的魔力让它在设计中历久弥新。当黑色与「魂动2.0」美学碰撞,又将闪“曜”出怎样的火花?为给广大Z世代年轻用户创造时尚、个性的拥车生活,长安马自达持续加快产品焕新步伐,和马自达全球市场同步导入次世代MAZDA3昂克赛拉黑曜版和MAZDA CX-30黑曜版(以下简称全新世代黑曜版)。全新世代黑曜版拥有充满速度感、力量感的黑化涂装和充满驾驭激情的内饰设计,焕发出无可比拟的产品魅力。

    克制的美学,论黑化的高级感做法

    在东方美学的艺术创作中,向来都是以极克制的态度来运用笔墨和色彩,充满写意风格的山水画如此,名扬天下的宋瓷亦是如此。大面积的铺陈往往是对色彩的浪费,也难以抓住审美者的眼球。大道至简,画龙点睛之法更能激活艺术作品的灵性之美。

    马自达「魂动2.0」设计美学即以东方美学观念为基础,追求「新生优雅」,即「内敛而丰盈的美」,凛然的车身外表下透露出丰盈之美和惊艳之感。同时,「魂动2.0」设计也充分吸收了东方美学中的「减法美学」,通过去除冗余元素,打造出「余白丰盈」的极简造型,通过极致细微的光线变化,赋予汽车生命感。

    在全新世代黑曜版车型上,设计师遵循了「魂动2.0」的思路,通过少而简的元素诠释审美之道。整车仅在轮毂、后视镜和车顶行李架部位MAZDA CX-30黑曜版)运用了熏黑工艺,这就好比给一位身姿卓绝的模特搭配了黑色高跟鞋、闪耀的黑色耳环或者黑色晚礼帽,元素之间相得益彰,气场瞬间拉满。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世代黑曜版车型的熏黑部位采用的是钢琴烤漆工艺处理,呈现出极富质感的亮黑色。当车辆安于静处,黑化部件的点缀展现出于众不同的优雅魅力;当车辆疾驰而行则会带来更强烈的速度感和运动感,宛如一抹流动的风景,瞬时即能引人怦然心动

    此外,次世代MAZDA3昂克赛拉黑曜版还新增了备受用户喜爱的、马自达独家研发的极境灰车漆,视觉效果更具通透的质感。全新世代黑曜版车型黑化设计带来了前卫、酷炫的视觉冲击力,张弛有度的凛然之美为年轻用户群体赋予自我个性的同时,更掀起了一股“出厂即改装”的潮流。

    红色的艺术,不夺目但“曜”目

    红色,在马自达的色彩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马自达所有的概念车均采用红色涂装,从马自达第一代传奇轿车MAZDA3的前身Familia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红色经常出现在马自达设计师的笔下。第二代MAZDA CX-5和全新世代车型上市后,采用马自达“匠涂”工艺的水晶魂动红更是大放异彩,备受广大用户的喜爱。但鲜有人知的是,水晶魂动红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喷发的岩浆以及岩浆最后冷却形成的黑色岩浆岩,正是黑色孕育出了马自达的红色灵感,这两种色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今,在全新世代黑曜版车型上,一款全新的勃艮第红色被运用于座椅之上,它没有水晶魂动红色彩那般鲜艳,但同样足够“曜”目。其形色如法国勃艮第大区所产的优质红酒,观感柔和,触感细腻,寓意着热情自由高贵优雅,再搭配极具手工感的红色内饰缝线,尽显座舱精致度和温润度。极为考究的品质为每一位驾乘者赋予了舒适、自如的体验,尽显轻奢与尊贵。

    全新世代黑曜版车型摄人心魄的美学格局背后有着强大的设计荣誉背书。次世代MAZDA3昂克赛拉登陆中国市场以来,以「惊艳美感·越级质感·悦己驾感」获得了市场、用户、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相继获得「红点设计大奖·至尊奖」「世界年度设计车大奖」、「中国年度设计车」多项大奖。而长安马自达MAZDA CX-30以媲美轿跑车的优雅动感造型和行旅车的实用空间,辅以SUV车型独有的高通过性、高驾驶视野和高安全性重塑了小型SUV产品价值内涵与边界。相继荣获「红点设计大奖」、「日本汽车殿堂年度汽车设计大奖」、「中国年度设计车」三强等荣誉。它们在与全球豪华、超豪华品牌的同台竞技中胜出,将百万级豪车的设计审美带到寻常百姓家。

    任何一处惊艳的细节都来自设计师的匠心巧思,用极致征服挑剔,用独特审美诠释匠人坚持。再一次遇见惊艳,更驾驭惊艳!全新世代黑曜版车型将于816日正式上市,在呈现黑化之美的同时,它们还将携「i-DM人马一体驾驶评价系统」将驾乘愉悦推向更高次元!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