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国内

获"国字号"认证|深蓝汽车联袂宁德时代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上海热线汽车频道讯】6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深蓝汽车联合宁德时代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课题为《面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动力电池研发与制造关键技术》。这也是继2015年长安汽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长安集团第二次获得该奖项。此次获奖,不仅令深蓝汽车成为业内主流增程赛道唯一荣获此奖项的汽车品牌,标志着香格里拉战略取得重要成果,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国家级奖项背书,深蓝汽车成主流增程赛道唯一获奖品牌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办于1984年,是国务院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奖5大奖项之一,主要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过程中作出创造性贡献的项目。

    鉴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条件十分苛刻,此次评选中仅有深蓝汽车和比亚迪两家新能源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脱颖而出,而深蓝汽车也成为主流增程赛道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深蓝超级增程获得国家权威认证。这不仅是对深蓝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与创新上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在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所作杰出贡献的充分肯定。

    深蓝汽车CEO邓承浩表示,在此次《面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动力电池研发与制造关键技术》项目中,深蓝汽车积极参与并主导电池电芯技术的研究与研发,更通过研发与生产的并行推进,承担了高比能高安全动力电池的乘用车应用技术开发、性能验证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工作。同时,通过主持研发本项目动力电池车载应用的整车平台和系列车型,实施了项目成果在乘用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了示范作用。

    可以说,此次获奖再次印证了深蓝汽车正坚定地以“技术创新”加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用硬核技术向世人展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非凡魅力。

    深蓝汽车以“顶尖电池技术” 铸造增程领域最高标准

    深蓝汽车以全球顶尖的动力电池研发技术、电芯及电池智能制造水平,打造深蓝超级增程,铸造增程领域的最高标准

    超级品控。在电芯安全性方面,做到了极限的把控,其PPB级不良率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000倍。在生产过程中,设立了6800多个质量控制点,对1万多项数据进行溯源,实现了万米级的极片长度和亚微米级的精度控制;多梯度异物控制技术,控制率超过99.9%,配合数字孪生检测技术,能100%检测出机械损伤;而在智能化方面,全流程实现自动化管理,自动化率超过95%,充分展现了超级智能的制造实力。

    超级安全。采用的高稳定性标准电芯设计,循环寿命>5000cls,领先行业平均水平,实现60万公里衰减无感知。而基于本征安全、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的多维度系统安全设计,有效避免了热失控。截至目前,深蓝超级增程依然保持20万台零起火、700亿公里零过热的记录。

    超快补能。得益于离子通道技术的应用,深蓝超级增程的补能速度大幅提升。而且未来,深蓝超级增程将实现增程领域4C峰值充电倍率,30~80%充电时间仅需15分钟,深蓝S07将率先搭载这一先进技术,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出色的驾驶体验和无限的期待。

    除了领先的电池技术之外,深蓝超级增程所包含的原力超集电驱,电驱总成工况效率92.59%,领先全球,让用户开得更远,用得更省。而原力智能增程搭载新蓝鲸发动机和增程专用发电机及驱动电机系统,可实现1L油发电3.63度的行业顶尖油电转化效率,真正做到用更少的油,发更多的电。

    同时,原力超集电驱将电驱系统的十多项部件和功能深度集成,使电驱系统和电控系统的重量、体积大幅下降,电驱总成功率密度高达2.53kW/kg,让“小体格”也能迸发出大能量。深蓝原力智能增程搭载的专用发电机拥有100kW超高峰值功率和70kW持续输出功率,即便在馈电状态下,也能保证持续动力输出。可以说,由原力超集电驱、原力智能增程和整合了全球顶尖技术的动力电池所组成的深蓝超级增程,进一步定义了增程领域的最高标准。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无疑已成为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关键变量。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不断催生着新兴技术和产业的涌现,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硬核底气。以深蓝汽车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始终坚守创新之道,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打造更具魅力的汽车出行体验,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为世界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