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车型> 自主

科技、配置、空间都很顶,“六边形战士“深蓝S7爆红了?

    编者按:在当下竞争激烈的车市中,一款新车想要爆红,热线君认为必须具备“六边形战士”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除了有高颜值强动力之外,智能化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谁能带来更好的服务和体验,谁就能胜出。6月9日,深蓝汽车S7开启“全新亮点,超前点播”线上主题直播活动,沉浸式还原用户真实用车生活,还特邀深蓝汽车两位专业技术大咖与神秘嘉宾一起,解密深蓝S7“超感智能”新体验。

    深蓝S7是深蓝汽车旗下第二款车型,一款有颜值、又舒适、还智能、更安全的品质SUV。当前市场环境下,随着用户对汽车需求和定位的悄然改变,汽车不再是从A点到B点之间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了提高生活品质的载体和空间。用更舒适、更高驾驶安全和更智能化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更愉悦的用车体验,对被视为“第三生活空间”的智能座舱成了车企的发力方向,也带给了消费者更多期待。

    众所周知,新时代的消费者对汽车是很挑剔的,他们要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提高生活品质的载体和空间,因此拥有一个好的智能空间,就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面对当下车内大屏的“泛滥”,某些厂家以至于为了大屏化而上大屏,完全缺少了该有精致感与人性化。而在这方面,深蓝S7拒绝了千篇一律。

    当独特的设计碰上平凡的思维后,消费者的体验肯定是与众不同的。最明显的一点是,深蓝S7直接取消了传统仪表盘,取而代之的是53英寸的AR-HUD全息式增强现实系统,通过与地图、智能驾驶、车载系统深度融合,将主驾前方视野区域化身为集科技感、安全性、娱乐性于一体,将前路信息尽收眼底,同时还增添了新车的驾驶乐趣。

    “当然了,这种感受还是需要你亲自去体验的”,像7.5米最佳成像视距与53寸最佳成像尺寸、2D呈现常显信息、3D呈现动态信息、自适应亮度调节等等,你想要的科技感它有了,你想要的智能化它更强了,这让深蓝S7有着一种独特的竞争力!

    接着你的目光再向右转,别的车有的大屏深蓝S7也必须有。15.6英寸随动向日葵中控屏采用悬浮式设计,它可以随场景自动执行偏转运动,左右旋转幅度达15°。据官方介绍,这个15°度的数据,既遵循人体工学原理的合宜视角范围,也符合颈部肌肉和骨骼构造,让我们在看向大屏时不会感觉太疲劳,这也是非常暖心的一个设计。

    此外,S7的中控屏内置8155芯片,可以保证车机的流畅性,试驾时我测试了下确实非常顺畅,无论是APP打开响应还是人脸识别登录,就突出一个字——快。不仅如此,车内还有12种情景模式智能识别,语音交互能够实现可见即可说,还拥有7种手势交互功能,可以说你无需多言,举手投足间深蓝S7就已经懂你。不过你以为它的沉浸式体验就这些吗?当然不止了,深蓝S7前排双零重力按摩座椅和副驾屏联动体验才是“灵魂”。顾名思义,零重力座椅就是模拟太空的零重力体验,那么它有啥亮点呢?

    首先是通过在座椅材质、骨架、型面等技术细节上提升,让你拥有一个顶级乘坐舒适性的体验;其次座椅功能上的丰富,其具备4向电动腿托、主驾16向、副驾14向电动调节、8点式按摩功能,还可以实现120°躺平,让你的心脏与膝盖处于同一水平线,可在停车休息时能迅速恢复精力,堪称是一个“移动补能空间”。

    这时候副驾如果休息够了,打开传统遮阳板你会发现惊喜,一块12.3英寸副驾超感智慧屏,兼具遮阳与娱乐功能,并且可实现0-135°超大角度旋转,支持语音控制、触控、手机虚拟控制器、投屏等功能,同时屏内包含主流音乐、视频等APP,关键还配备了专属独立蓝牙音源,让副驾乘客可以舒舒服服地打发无聊时光。

    更神奇的是,你可以点击中控屏的“一键TV”,就能完成打开副驾显示屏、座椅放倒的全过程。另外,针对不同身高用户需求,车辆的副驾屏角度、零重力座椅座椅位置都可自定义调节并记忆,省时而又省心。

    最后,热线君觉得还有几组数据不得不说下,而这也是深蓝S7制造品质上的体现。深蓝S7拥有84.2%的高宽比,61%的轴长比,进而造就了车身低趴修长的造型,风阻系数低至0.258Cd,可勾勒出那种难得的未来感和运动风;同时2900mm轴距也能带来了宽敞座舱空间,这一点可以很好吸引潜在购车者的目光。

    结语:在深蓝S7面前,你可以毫不保留地说,它各方面都是非常优秀,预订价又仅是16.99万元起,面面俱到之后,“爆红”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