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国外

福特发布新一代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系统

    【上海热线汽车频道讯】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将在全球市场推出BlueCruise蓝智驾1.2[1]主动驾驶辅助系统。新一代的系统新增了包括可实现解放双手的主动变道辅助、智能车道避让等多项新功能,并更新升级了系统,打造更接近真人驾驶感受的智能驾驶辅助体验。

    福特汽车宣布今年秋天即将在北美市场发布的福特Mustang Mach-E将率先搭载BlueCruise蓝智驾1.2主动驾驶辅助系统,未来将有更多车型采用这一系统。

福特BlueCruise蓝智驾1.2主动驾驶辅助系统新增多项新功能

    “我们通过不断加大对主动驾驶辅助团队的投入,持续改进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系统,为车主带来更智能、更安全的驾驶体验,福特Model e首席电动汽车和数字产品官Doug Field表示:驾驶者在驾驶采用新一代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系统的车辆时,只需开启转向灯,系统就能根据路况自动实现安全变道,无需驾驶者手动控制方向盘,在车辆过弯时该系统也能够更加平顺地降低车速,行驶体验非常接近真人驾驶。通过智能车道避让功能,在相邻车道上有并向行驶的大型车时,车辆可自动避让,保持两车之间的安全距离。我们的目标是不断提升安全性能的同时,为客户节约更多宝贵的时间,这也是我们这次系统升级的出发点。

    此次升级的福特BlueCruise蓝智驾1.2主动驾驶辅助系统包括三大功能亮点:

    主动变道辅助功能,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系统能够让驾驶者在在高速公路的车流中更加游刃有余。用户只需开启转向灯,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系统就能够根据路况实现主动安全变道,无需驾驶者手动控制方向盘。同时,如果前方车流行驶缓慢,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系统也能够主动对前方车流进行判断,并提醒用户变道以快速通过。

    智能车速辅助功能[2],是指车辆在遇到前方道路即将急转弯时,BlueCruise蓝智驾系统将主动、平稳地降低车速,并且能够在车速变化之前向驾驶者发出提示。

    智能车道避让功能,这是一种能够在解放双手的同时,带来更加接近真人驾驶感受的高速公路驾驶辅助体验。该功能可以保持车辆始终在选定车道上安全行驶,并能够在相邻车道上出现车辆,尤其是大型拖挂卡车时,能将自动帮助车辆巧妙的避让,保持安全车距,提升行驶安全。

    福特的工程团队通过对用户自愿分享且经过匿名处理的真实车辆行驶数据进行分析,持续改进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系统的各项功能,致力于打造更接近真人驾驶的辅助驾驶系统,同时持续提升视觉、感应和转向体验。团队还通过OTA空中升级,在已有的超过20万公里的路段基础上,不断更新车载地图,将更多符合BlueCruise蓝智驾应用要求的高速路段纳入其中。

    当车辆处于可适用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系统的路段时,车辆搭载的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系统,只有在自动探测并确认道路上行车线清晰可见,驾驶者的注意力和视线集中在车辆行进方向、并且双手握在方向盘上之后,才会切换到可以“解放双手”的驾驶辅助状态。当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功能被激活时,车辆的仪表板上会出现由文字和蓝色光线组成的动画效果(即便是色盲用户也能够清晰识别),可更加直观地显示车辆安全行驶状态——只要动画效果始终保持蓝色,驾驶者的视线注视车辆行进方向,便可放心放手行驶。

    截至20228月底,全球已经有超过7.5万名福特和林肯车主开通了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功能,实现“解放双手”的主动驾驶辅助行驶里程累计运行超过2,560万公里。福特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系统在全球市场的应用会针对不同市场的法律和法规进行调整,但其宗旨是为更多用户带来安全无忧的轻松驾驭体验。

    [1]福特BlueCruise蓝智驾主动驾驶辅助功能是驾驶辅助功能,不能完全取代驾驶员对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判断和控制车辆。它不能取代驾驶者的安全驾驶。依照中国交通安全相关法规,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存在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风险,有关详细信息和限制,请参阅《车主手册》。

    [2]福特蓝智驾BlueCruise 1.2版本在中国市场的具体适用车型和功能,将在新版本于中国市场推出前夕宣布。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