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国内

奥迪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塑造可持续发展文化

    【上海热线汽车频道讯】无论公司内外,奥迪始终秉承团结一致的原则,坚定履行对员工与社会的责任,密切关注包括多元化职场环境、家庭和事业平衡、终身学习、以及职业健康和安全等一系列议题。奥迪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认同、开放、信任和诚信是奥迪的企业文化支柱。

奥迪始终坚定履行与承担对员工与社会的责任

    兼容并蓄,多样繁荣

    奥迪致力于打造一个兼容并包、多样繁荣的工作环境。对奥迪这样一个全球性集团而言,多样化发展是必由之路。经济成功和社会公正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只有当不同思维模式、专业技术、文化特点和职业能力的员工共同协作,才可能助力企业实现可持续的成功。

奥迪中国“高管早餐会”:员工与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博士共进早餐

    奥迪也正是在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大力倡导多元的企业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奥迪的优势之一。

    员工可持续发展

    四环品牌高度重视员工需求,并通过提供充分的休假机会,促进劳逸结合,支持员工的个人生活规划。为帮助员工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在保障法定福利之外,还提供年度体检、健身房、体育俱乐部、灵活工作时间、补充保险及企业补充养老金。奥迪关心员工和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全面采取措施保障职业健康和安全。在变革转型时期,让所有员工参与共塑可持续发展未来显得尤为重要。

    由内而外变革

    汽车行业面临迄今为止最重大的转型,法律、技术、产品、流程、客户需求等造就了日新月异的行业环境。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凭借全新的能力和视角,思考现有的架构和功能。其中,员工队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在变革员工队伍的过程中,奥迪采取了可持续性方式,为每个员工提供参与推动奥迪数字化发展转型的机会。奥迪将在2025年前投入超过5亿欧元用于支持员工发展。

奥迪中国2022年春季新员工入职培训

    奥迪的员工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背景,而奥迪的转型也需要每一位员工的努力与支持。为了拉近领导层和员工之间的距离,鼓励跨层级的思想交流。

    终身学习

    员工通过定制化的高级培训项目所获得的职业技能,能让他们在未来保有竞争力。同时,奥迪为员工提供的持续到2029年的就业保障,能让他们更加心无旁骛地专注个人发展。到2025年,奥迪将在数字化和电动化领域创造多达2000个新的就业岗位。

    奥迪在员工队伍变革的同时注重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优势,通过人员优化、重组和建设平行管理,能更好地以最恰当和最灵活的方式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

    全新核心能力推动转型

    考虑到员工有调整职业方向的需求,奥迪推出了一系列项目,为员工带来独一无二的学习体验。奥迪成功在内卡苏姆自有生产基地推行了试点项目数字变革(Digital Shift,员工可以接受高级培训,以更好从事软件开发或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相关工作。

奥迪内卡苏姆自有生产基地推行试点项目“数字变革(Digital Shift)”,帮助员工为数字化未来做好准备

    在英戈尔施塔特自有生产基地,奥迪也推出了名为数字未来(Digital Future的类似项目,为期618个月,致力于在公司内部为员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增强面向未来的战略职业技能和支持数字化转型。每个高级培训项目均基于员工的知识水平、个体学习速度和对未来职业的要求定制。公司进行员工招聘时所秉持的原则,也是以个人兴趣爱好和技能为导向,而非学历。

    同时,奥迪也在关注未来的岗位需求,不断调整培训项目以适应时代变化。从一开始,奥迪就致力于推广与培养在未来十分关键的职业技能,为年轻一代员工提供更多与公司共同塑造未来出行的机会。

    高压电池中心助力员工转型

    转型对奥迪技术开发部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是本身工作内容趋于复杂,还因为如今的用户希望汽车软硬件均可实现同步迭代更新,因此就必须持续不断推进研发进程。公司内所有工作流程、资质认证和发展理念均应从这一需求出发,不断突破创新。相应地,集团决定自2026年起只推出电动汽车,也正体现了其面向市场、提前部署的前瞻思考。

通过培训项目,奥迪为年轻一代员工提供更多与公司共塑未来数字化出行的机会

    这也意味着自2026年起,奥迪将全力专注于研发电池技术,例如,奥迪内卡苏姆的自有生产基地将成为高压电池开发中心。奥迪内卡苏姆技术开发部门希望未来几年能继续为内部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个人培训机会,助力员工在此专业领域持续快速成长。

    此外,用于测试高压存储技术的电池中心也将投入使用,目前公司已组织员工参与相关培训,为电动化转型做好充分准备。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