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热线报道

通过赋能员工,推动业务转型,上汽大通获"中国杰出雇主2021(Top Employer China 2021)"认证

    【上海热线汽车频道讯】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全面数字化时代正在到来。数字化时代浪潮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若不能握紧脉搏,或将面临失速困局。125日,国际权威的杰出雇主调研机构(Top Employers Institute)发起的中国杰出雇主2021Top Employer China 2021年度认证榜单揭晓。凭借快速完成数字化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与员工可持续发展培养工作,上汽大通获得认证,成为中国车企在全球人力资源领域又一座灯塔

上汽大通荣获中国杰出雇主2021”

    作为全球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调研机构,杰出雇主调研机构(Top Employers Institute)通过人力资源六大领域及20个话题,包括人才策略、工作环境、人才招聘、学习、福祉、多元化与包容性等全方位的调研,对参选企业进行了严苛考核。凭借全球首创的C2B智能定制模式成为中国汽车定制专家的上汽大通,在企业文化、人才资源数字化转型中不断赋能员工,获得中国杰出雇主2021Top Employer China 2021认证。

C2B智能定制模式

    推动数字化转型,从企业文化变革开始。上汽大通独特的奋斗者文化,让大通人更有韧劲,可以持续跟着企业奋斗,拥抱变革,也让队伍更有凝聚力。在对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探索中,上汽大通的企业文化亦在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如复原力文化,为员工深度充电员工赋能计划则与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并进行针对性的赋能,高绩效文化的正向激励,提高效率。

    基于数字化转型成果之一——C2B智能定制模式的先进理念,用户与市场成为上汽大通企业文化发展的引导方向,上汽大通的整体组织均在向前插:接触用户端的不单单销售一线的人员,而是全员都在聆听C用户的声音;同时,上汽大通也特别开设了营销特训营,各个业务板块员工均可参加,帮助员工建立了更强的经营意识与用户意识。

上汽大通与用户形成有温度的相互认可关系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之一,是企业管理架构的转型。面临后疫情时代的复杂市场环境,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上汽大通的组织架构亦在围绕用户端需求不断进化。比如,在人力资源的激励体制上,上汽大通推出了员工合伙人计划,人人都是公司合伙人,员工干劲更足。其中,星级运营师项目,鼓励全员营销,员工可以在线运营,与C端客户直连,促成订单转化,帮助员工拓展自己的职业边界,企业提升业绩,员工收获新的职业机会和更多奖金在另一个突破组织边界的汽车文化社交、创富的社会平台——大通迈享客上,“迈享客”不仅有公司员工,还有赛车手等汽车文化爱好者,创造全新就业形态。

    上汽大通是率先将C2B智能定制模式引入汽车行业、开启数字化转型的车企,数字化贯穿研发制造到运营、营销整个工作流程决策来源于用户数据,运营依靠数字化平台进行,营销流程通过数字化平台打通经销商、用户等各个环节……目前,上汽大通已形成接近400项建设项目的数字化工地,并提出公司要达到全业务链数字化的目标,实现企业的数据信息流全面贯通。其中,上汽大通南京C2B工厂具备全生命周期联通客户的数字化体系和能力,在夏季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脱颖而出,成为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的最高科技含量及制造水平的灯塔工厂

上汽大通南京C2B智能定制工厂荣获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荣誉

    快速完成数字化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体系建设与员工可持续发展培养工作的上汽大通,同样凭借技术创新成为中国汽车定制专家,获得了行业与市场的肯定。2020年全年,上汽大通MAXUS逆势增长,全年总销量达147,209台,同比增长17.16%,再度展现大通速度。同样是2020年,上汽大通亦收获了包含中国杰出雇主2021”中国心”2020年度十佳发动机、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等近40项行业重磅大奖殊荣,综合实力得到行业内外一致认可。

上汽大通MAXUS车型全家福

    荣获中国杰出雇主2021Top Employer China 2021认证,既是对上汽大通在企业文化、人才资源数字化转型工作的肯定,更是上汽大通数字化道路上的一座全新里程碑面向未来,上汽大通将继续为企业文化注入新元素持续引领数字化的车企新体系以提升员工创新意识、数字化能力等软实力,以更灵活的方式赋能员工,成就个人和企业更美好的未来。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