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热线报道

宇通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助力智慧交通建设“高效延伸”

  作为信息通信、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跨界融合的产物,智能电动汽车一经出现,便吸引了万千关注。

  如今,经历多年摸索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发展路径愈发清晰,产业前景愈发明朗。对中国客车产业而言,加强新一轮产品创新与应用,深耕智能、电动化核心技术,打造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深度融合的极致体验,宇通客车起步早、成果丰硕。

  2015年,宇通第一代L3级智能网联公交车系统问世,并于当年在郑开大道上实现全球首例开放道路示范运营;2020年6月18日,宇通客车发布“车-路-站-场-云”一体化智能网联公交系统,实现了主干线路L3级示范运行和支线L4级示范运营;2020年9月,围绕“人、车、路、站、云”等环节,宇通WitGo智慧出行品牌隆重发布,成为行业内首个全场景、一体化“智慧出行整体解决方案”。

  对此,韩守亮介绍:“宇通面向智慧出行已打造两款自动驾驶车,一款是面向微循环接驳和个性化出行需求打造的L4级自动驾驶巴士“小宇”,另一款是面向城市干线公交打造的L3级智能驾驶城市客车产品U12,再结合自动驾驶出租车,针对不同出行场景,宇通将产品进行整合匹配,连接社区、地铁口、写字楼、高铁站、机场,通过网约实现24小时主动出行服务,以满足城市全场景的公共出行需求,建成“主干线-支线-微循环”三位一体的自动驾驶出行系统。” 能够实现这样的高效服务,离不开宇通的多年深耕,在自动驾驶环境感知、决策、执行等领域,宇通客车掌握了协同式感知、障碍物行为预测、路径与速度规划等智能化关键技术,并开发了融合雷达、视觉、通信、导航等信息的智能驾驶控制策略,技术底蕴丰厚。

4.png

宇通新能源技术部部长韩守亮参与“全球商用车电动化与智能化可持续发展论坛”圆桌论坛

  “宇通客车智慧出行整体解决方案,致力于为智慧交通发展提供更加稳健的系统化服务保障,对解决城市拥堵、实现零尾气排放,降低交通安全事故率,提高城市形象及民生发展,大有裨益。”

  “展望未来,借助客车领域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优势,宇通将建立商用车领域自动驾驶特定场景下的示范应用,在无人物流、自动驾驶矿卡、无人环卫等细分领域,持续引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融合”转型,为绿色智慧交通系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韩守亮表示。

  全场景 多元化

  共筑智能电动汽车发展新时代

  当然,绿色、智慧出行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迭代过程。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来说,既要产业各方积极协同、完善细分市场应用生态;又要企业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为电动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早在1999年,宇通就开始布局电动化技术,并在整车续驶里程、降低故障率、提高可靠性及整车寿命等领域,持续发力。

  韩守亮介绍:“商用车电动化重点在于电池。提升电池比能量,降低电池成本,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是行业永恒话题。长期以来,宇通客车专注于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在动力电池低温工作性能、环境适应性、功能安全设计、以及电池智能化管理等领域持续领先,有效提升了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大系统能力,为布局卡车、物流、环卫等电动化细分市场,提供了更多可能。”

  而对于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发展,韩守亮强调:“安全是第一位的,新能源商用车技术的发展首先带来的是安全的提升,让我们的客户和乘客感到安全,我们要在电池的安全、氢燃料电池的安全、碰撞安全、行驶安全上加强研究,应用智能化的技术使我们的产品更加安全,给客户带来更大价值。”

  此外,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伴随智慧交通生态,以及应用场景的不断完善与重塑,宇通客车的创新思维,也有了更为实质的体现。

  2020年10月,结合两大热点,宇通客车首发推出自动驾驶氢燃料客车,吸引了众多关注。对此,韩守亮分析表示:“近年来,在商用车领域,燃料电池技术发展迅猛,智能化匹配柔性强、空间大。围绕财政部、工信部等五部门《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要求,在长途客运、城市、城际物流卡车、城市环卫车、渣土车、搅拌车以及中重型牵引车等细分领域,宇通将继续探索氢燃料电池发展新路径,推动氢能及智能驾驶等相关产业稳步发展。”

5.png

宇通自动驾驶氢燃料客车

  绿色智慧交通,见证宇通风采!

  未来,以“推进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构建“安全、便捷、节能、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实现交通强国目标,宇通客车将继续砥砺前行、创新创优,助力中国智慧交通发展走向新时代。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网络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