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国内

担当无畏,与大咖共同品鉴风行的不凡20年

    翻开历史的记忆,谁还记得2001年发生了什么?一件件不凡的记忆,多少璀璨的时刻涌上心头。那一年,北京取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中国为之沸腾;那一年,中国男足冲线成功,无数球迷彻夜难眠;那一年,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掀开了经济全球化的新篇章。不止于这些,将目光放在中国汽车市场,这种璀璨仍然适用,2001年,风行品牌正式创立,成立了47年的东风柳汽迎来了新的转折,同时,国内第一辆自主MPV——东风风行菱智诞生,开创了中国自主MPV先河。

    转瞬间20年匆匆而过,时间停留在了2020年,东风风行也从早期的商用车领域,发展成为了一个集MPVSUV、轿车、新能源车等众多产品线于一身的自主品牌主流车企。纵观东风风行发展壮大的20年,我们不难发现,从有到强的转变离不开东风风行“担当无畏”的品牌精神,离不开东风风行对空间进化的坚守,对匠心品质的坚持,以及对品牌向上的坚定。下面就让我们透过媒体评语,深入了解一下,东风风行的不凡20年!

    空间进化:智慧空间,享你所想

   “纵观风行品牌发展壮大的20年,空间的不断进化始终是其俘获消费者的最有力武器

    大空间一直是消费者对风行品牌的最直观印象,从早期对于菱智MPV的研发,东风风行就已经坚持把空间做大,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大空间的需求。随着技术进步,消费升级,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用车场景逐渐发生改变,对于车内空间,也从早期的“大”,衍生出更多的需求和价值期待。

    面对消费者的新需求,东风风行不断将空间进化,赋予车内空间新的内涵,提炼出了“智慧空间,享你所想”的品牌价值,通过构建极致空间、舒享空间、延展空间三大产品属性为消费者的用车生活赋能。在极致空间上,东风风行将空间提升作为研发核心,用极致大空间满足消费者不同人生阶段的用车需求;在舒享空间上,东风风行用车内百变舒享大空间,满足全家人的全场景出行;在延展空间上,东风风行以车内空间为核心,将家、工作、社交等空间无缝串联,打造温馨第三空间。

    匠心品质:以高品质铸就好口碑

    “匠心铸就品质,匠心品质也是东风风行始终受到消费者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

    汽车产业瞬息万变,但不变的永远是对品质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对于消费者而言,一款车,价格再优惠、配置再丰富如果品质不过关,那一切都将是空谈。

    2003年,柳汽公司整体进入东风与日产的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全面导入先进的日产管理模式。一年后,东风柳汽通过整车免检工厂审查,收获了国家权威部门对柳汽产品品质的肯定和认可。如今正值东风风行品牌成立20年,凭借着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和对匠心品质的铸就,东风风行已成长为年销破11万的主流自主品牌,菱智M5更是赢得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颁发的“2019-2020年度中国汽车行业客户满意度调研/消费者综合满意度评价——最佳产品力-入门级MPV“奖项,收获了来自消费者的认可。

    从研发到制造,东风风行始终秉承用匠心铸就高品质产品的工匠精神,以客户为导向,按照“高品质+可信赖”的质量方针,夯实品质,为消费者打造高品质的出行生活。

    品牌向上:打造年轻、活力、高品质的新风行品牌

    “在存量时代,坚持‘品质向上,品牌向上’的东风风行必将大有可为

    2018年,全国汽车销量增长速度出现了28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至此中国正式告别野蛮生长的“增量时代”向竞争白热化的“存量时代”转变。而在消费端,随着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攀升和数字化带来的消费推动力,中国正迎来一个消费全面升级的新时代,品牌信任度、消费体验和价值取向将成为赢得消费者信赖的永恒目标。

    面对市场端和消费端的变革,东风风行转变思路,主动进攻,以“品质向上,品牌向上”的发展战略为指引,怀揣“贴近用户的专业出行服务领导者”的品牌愿景,坚持“智慧空间,享你所想的品牌价值,凭借东风柳汽50年的造车经验以及风行品牌20年乘用车领域的深耕,以及每一位柳汽人的同心同向、砥砺前行,致力于为消费者打造出一个年轻、活力、高品质的新风行品牌。

    风行20年,作为有责任担当的民族品牌,东风风行在夯实品质的同时,承初心,践使命,始终将消费者需求放在首位。未来,坚持空间进化、匠心品质、品牌向上三大发展路线,东风将以汽车为载体,将工作、家庭、商务接待、社交生活进行串联,为消费者带来更轻松、开放、智联的出行方式转变。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