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车型> 日系

“Yes!亚洲龙”渝都体验一汽丰田亚洲龙

    内饰也延续了这种风格。作为一款B+定位的丰田车,亚洲龙车厢布置算不上特别有亮点,但是用料十分考究的,触手可及的之处,基本都被软质皮革所包覆,整体内饰的用料水准是比凯美瑞要高一个档次的,很接近表亲雷克萨斯ES。门壁板上的皮质缝线也有点往雷克萨斯靠的感觉,缝线的走向,隐约也有几分雷克萨斯的鹤羽折布的感觉。

    一款可以在美国取代Cressida,可以在中国取代皇冠,可以和雷克萨斯ES平等对话的丰田旗舰,开起来,究竟会是什么感觉呢?

    记忆中的丰田和雷克萨斯,除非特殊的运动版本,其余慢车居多,转向比例慢,动力输出也慢,例如凯美瑞和雷克萨斯ES,开着开着,不知不觉日色都变暗了。TNGA平台下的第五代亚洲龙,不至于变成快车一部,但它也和那种彻底的慢性子割裂开来。

    我们驾驶的汽油版车型2.5L自然吸气动力很有底气的,配合8AT变速箱一起服用,开车不要太爽快。亚洲龙这样的大个子,0-100km/h全力加速,跑进8秒多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8AT变速箱配合略为保守了一些,为了平顺性宁可牺牲一点效率,全力加速时,跳挡速度似乎不够干脆果断。但如果你以正常或者稍微激烈一点的风格驾驶,2.5L和8AT真的是绝妙的天生一对,齿比绵密,换挡过程平滑得如同CVT,城区游走或是高速巡航,你已完全感受不到换挡冲击,那丝滑的感觉,是真的棒。当然,放在同级来看,8AT还不能算独步武林,毕竟对手个个都身怀绝技,例如眨眼就换好挡的迈腾7速双离合,换挡同样平顺但衔接更快的君越9AT,以我个人的观点,甚至要比亚洲龙的8AT略为要强一些。

    经常听周围的人抱怨说,丰田的2.5L自然吸气发动机,论输出的迅猛程度,确实是不及大众、通用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但要比效率,比油耗,日本人可是比欧洲人精明太多。丰田2.5L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0%。消费者不必太考究热效率40%背后的工程学意义,只要明白到,那油耗是真的低就够了。

    欧美车系涡轮爆发一时爽,然而到了加油站真金白银掏钱包,还爽不爽?2.5L配亚洲龙,谈不上激情澎湃,更没有突如其来的涡轮爆发,毕竟只是勤家持家的搭配,但它总有一股不大不小的韧劲就这么拉着这么庞大的车身往前走,即使跑到100km/h,想要继续加速,2.5L动力也仍然有足够底气,循序渐进,渐入佳境。如果你实在喜欢动力带来的快感,欧美系涡轮路线的迈腾、君越可能更为适合一些;如果你想要兼顾动力和油耗,想要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平衡点,自然吸气的亚洲龙无疑是最妥当的选择。

    至于底盘方面,亚洲龙有一个低调的亮点:全系标配AVS自适应可变悬架系统。这套自适应悬挂系统可根据车轮传递到传感器上的震动幅度,做20ms/次的调整,并且具备650级的调节幅度。对于粗糙路面,悬挂可调节阻尼 以及回弹阻力,力保车辆达到更高的舒适性。

    TNGA架构下,丰田敢于彻底推翻自己,做一套有厚实感,又不失运动感的底盘。虽然方向圈数多,指向也比较精准,TNGA架构下的低臀点和低重心设计,配合阻尼可变的自适应悬架,令亚洲龙获得了相当沉稳的物理动态。

    车辆悬架硬度并不高,遇到长波路面起伏,车身会轻微浮沉一下,但转弯侧倾却始终很小,姿态控制得体,和那种硬邦邦能提供支撑性但是颠到你怀疑人生的设定不一样,和那种软绵绵很舒服但是一转弯整个人快要侧翻的感觉也不一样。你会觉得,亚洲龙下盘功夫真的不弱,悬架不是硬桥硬马的类型,甚至有一点点偏软,但车身总是能贴伏于地面,宽容度相当高,在各种路面上游刃有余。印象中,丰田车以往是不会十分注重底盘的全面性,为了舒适,可以适当放弃运动,但亚洲龙这一次,彻底让人改观。

    活动第二天,我们还有机会到赛道上,一试亚洲龙混合动力版本。这套混合动力系统,由2.5L发动机和电机组合而成,双擎系统全力运转时可爆发出相当于160kW最大功率,235Nm的峰值扭矩。比起2.5L汽油版本,效果如同挂上了涡轮一般。起步急加速,电机比涡轮疗效更显著,动力传导更迅速,即时能将这个灵活的大胖子发射出去。切换至SPORT模式,动力响应更直接,发动机也将时刻启动待命,等待你的下一次加速指令。在提供更强动力、更快响应的同时,2.5L混合动力版本油耗还能压得更低。混动系统还带来了静谧的车厢氛围,闭上眼睛,你也许会误以为正坐在雷克萨斯ES里。对于我来说,混动系统带来的附加价值,包括动力、效率、响应、静谧性,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颗涡轮所能给予的爆发感,高下立见。

    结语:作为TNGA架构下的旗舰车型,亚洲龙已经迅速的打开了市场。从销量来看,在上市不到3个月的时间,亚洲龙累计订单达到了29726辆,其中6月交车为5611,亚洲龙以数据证明了在B级车市场的实力。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