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车型> 自主

全面拥抱智能化,进化出行体验,爱驰U5让出行无忧

    【上海热线汽车频道讯】据《城市出行半径大数据报告》显示,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每天1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已成常态,加之拥堵、停车等问题,自驾车主越发困扰于在路上度过的垃圾时间。而更适于加载人工智能的电动车,能为用户带来交互性驾乘体验,让用户出行体验更加舒适、便利,近年来逐渐培养起的年轻用户驾驶智能电动车的习惯,也让智能化成为造车新势力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作为国内新势力造车的先锋探索者,爱驰汽车一直致力于用AI技术赋能,解决出行困境,为智慧出行提供范本。日前在上海浦江亮相的爱驰首款量产车型U5,以用户为核心,以更轻松的智能驾驶、更多样的智能网联、更无忧的售后服务,让出行成为享受而非负担, 重塑人车生态圈。

    场景化智能驾驶,省时省力省心

    路况不稳定、出行场景的多样化,是造成有车一族困扰的重要因素。爱驰U5的智能驾驶功能,则具有很强的场景化特性,可结合用户使用场景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真正解放用户双手、双脚,让用户更省时、省心、省力。

    当用户遇到拥堵路段时,爱驰U5的堵车自动跟随系统,可实现自动排队,无需用户焦躁于切换刹车与油门,保持对路况的高度关注,让用户堵车不堵心。高速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则能实现在0-130km/h 全速段本车道自动巡航,减少用户因疲劳产生的人为失误,保证驾驶安全。全场景自动泊车功能,更能识别多种停车位(包含水平、垂直、斜列式车位等类型),一键完成泊车入位。

爱驰U5的智能座舱

    可持续升级智能网联系统,人车一体出行无忧

    爱驰U5的智能网联系统,让车会看、会听、会说、会思考、会成长。比如无钥匙情况下,用户可以远程授权给家人或朋友发送临时ID,通过身份识别使用车辆。有时赴约或者购物,用户因时间紧张忘记车辆的位置,通过APP触发车辆鸣笛闪灯,就可以轻松找到,不再为找车而浪费时间。在行驶途中如遇到电量过低,车辆也会提醒车主充电,锁定路线过程中最有可能充到电的站点。

    此外,爱驰U5智能网联系统围绕AI-ID体系打造的多功能智能云体系,可实现用户和爱驰U5智能座舱的多端互联,真正实现人车一体化,让用户尽享AI技术带来的智慧福音。可不断升级的特性,则能使用户的智慧出行体验不断进化。而涵盖SOTA(软件云端升级)、FOTA(固件云端升级)、DOTA(远程诊断)三端的云端服务升级体系,不仅可对整车的智能系统进行持续更新优化,还能保证爱驰U5的云服务体系不断升级,为智慧出行提供全面保障。

爱驰U5的云端服务升级体系为智慧出行提供全面保障

    智能化带动"销服分离"体系变革,厂商、用户、合作伙伴多方共赢

    在智能化电动汽车时代,汽车流通、销售及服务等方面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者需求也正在发生变革,爱驰汽车对渠道服务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造,采用"销服分离"体系,依托电商进行体验、购买的销售体系,和以车联网为技术基础实现一键下单的服务体系分离。与传统自建品牌4S店的单一模式相比,这一变革既盘活了现有4S店闲置的销售服务资源形成"渠道共享",也使消费者能获得更加便捷、智能和人性化的服务,实现了企业、用户、合作伙伴的三方共赢。

    在销售方面,爱驰将基于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进行建设:对线上建立电商体系,通过自建数据平台4C中心(Customer Care& Contact Center),实现厂商和用户的直联,通过集官网、呼叫中心、移动APP、生态触点为一体的“用户关爱中心”,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对线下则进行分级布局,通过自建或者合作改建的方式,设立品牌中心、展示中心、服务中心、品牌共营展厅、汽车配件超市等渠道细分设施。

    在服务方面,爱驰汽车将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三级服务”,打造相比传统4S店更贴心、智能的服务体系。“一个平台”,即构建专属服务平台,承担和客户交互、服务触点管理以及业务派工的职责;“三级服务”,即引入专业选手,提供远程、上门、到店等多种服务模式, 只需三步走,用户不到店即可享受全方位的服务,既节省了时间,也保证了人性化的售后服务体验。

    深度挖掘用户痛点,用AI技术赋能,爱驰U5提供了可满足多种场景需求的智能出行方案,全方位展现了智慧出行的魅力。爱驰汽车凭借旗下首款量产车型U5,拿出了足够的实力和诚意。而全新的“销服分离”渠道体系建设改革,也势必给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完善,提供新思路。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嵇尧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