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国内

爱驰汽车付强: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汽车产业链

    【上海热线汽车频道讯】进博会"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论坛"期间,智能网联汽车业发展成为了本次论坛的焦点,其中智能网联汽车领跑者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付强接受了媒体专访,就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发展趋势及人工智能技术对汽车业格局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分享,同时,他还介绍了爱驰汽车在智能化发展的布局。

    在付强看来,人工智能技术未来不仅会改变汽车产业的格局,更会改写汽车行业的生态,使厂商实现由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的转变;而已经实现"人工智能 "布局的爱驰汽车,正以高效的执行力与爱驰速度重新定义汽车产业链。

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付强在进博会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趋势论坛上发言

    未来智能化将成为汽车发展不可逆的趋势",爱驰已经实现"AI "的战略布局

    受整体经济状况影响,下半年国内车市呈下行状态,其中10月份汽车销量延续了7月份以来的低迷走势,同比下滑11.7%。但在整体车市负增长状态下,新能源汽车却保持了两位数的稳定增长, 10月销量同比增加51%。然而从中国人口和消费情况看,汽车市场并未整体释放到位,和世界发达国家或成熟汽车市场千人汽车拥有量还有较大差距,中国车市未来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国内车市下行、新能源汽车稳定增长,只是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结构性变化的一个预兆,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机会大于挑战。

    未来汽车市场,智能化是不可逆的趋势,新能源只是实现智能化平台和杠杆之一,围绕汽车全产业链大数据的打通和价值挖掘才是未来的竞争核心。付强认为:"在智能化趋势面前,其实汽车行业上下游每个厂商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为大数据是开放、共享的,决定能否胜出的关键,在于谁的执行力更强、效率更高,谁能更快调动、共享更多的上下游资源"。

    作为一个智能网联新势力汽车平台,爱驰汽车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执行力和资源整合优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研发、制造、产品和客户端服务进行了成功升级、改造,全面实现"AI "布局。

    "人工智能研发"方面,爱驰汽车着力发展智能科技,仅用一年多就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两大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领先和突破,正式提交专利申请超过301件,已获得授权86项; "人工智能 制造"方面,爱驰汽车与西门子(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工业4.0的理念和电气化、数字化的全球经验,实现以智能科技对制造赋能;"人工智能产品"方面,爱驰汽车从第一款车型开始就配备高起点、高标准的智能科技和网联技术。爱驰汽车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语音、智能座舱等技术不仅致力于解决传统汽车用户的"槽点"和"痛点",更关注复杂应用场景下汽车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人工智能客户端服务"领域,爱驰汽车以智能科技提升远程诊断能力、上门诊断维修能力、在线升级能力等,不断探索汽车服务场景下的创新商业模式,为消费者带来全新服务体验。

    善用AI技术,从单纯造车向综合性服务商进化

    人工智能技术对未来汽车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优化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改变整个汽车市场格局,在人人平等的大数据面前,各汽车企业盘活存量资源及数据的能力将是未来汽车市场群雄逐鹿的主要竞争力;二是影响厂商发展形态、理念以及行业生态圈,使单纯生产厂商,变成融合技术研发、整车制造、出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商;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形成一个完整的用户出行服务链。

    付强认为:"爱驰汽车当下主要着力在三个方面,第一要做好品质;第二要坚持智能化,将智能化覆盖所有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第三个事情,还是要符合我们的定位,爱驰汽车从一开始就提出要做一个有"爱"(AI)的品牌,在强调要做好品质、坚持智能化的同时,还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与合作伙伴集体开辟未来领域,希望能善用AI技术,用人工智能重新定义汽车产业链,由单纯的造车公司逐步向综合性出行服务商进化"。

    而爱驰汽车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成为一个新势力智能电动车制造商,第二步成为一个以能源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竞争力的汽车科技公司,第三步则是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出行服务提供者。

    未来也许会不再存在汽车这个行业,只有出行行业,而未来的出行是一个广阔的行业,不同公司在里面有不同分工,需要彼此协同。爱驰汽车的愿景,即成为助力行业协同的桥梁,实现各公司之间及公司与用户之间价值共享的关键点。正如付强所言,"人工智能技术未来不仅会改变汽车产业的格局,更会改写汽车行业的生态,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汽车产业链"!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嵇尧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