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Advertisement
热门: 全球重大踩踏事件回顾   因一部片毁了的导演   地铁列车换新衣迎新年   男子试戴抢走20克金项链   实拍上海今日大雾弥漫   领导为外滩拥挤踩踏默哀   拥挤踩踏遇难名单公布   上海2015年十大惠民事   擦干泪迎2015首工作日   申城明天最高温冲18℃   女学生忆拥挤踩踏惊魂   2015年天文现象一览   沪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   市民们网上致哀点亮蜡烛   明起上海气温将逐步回升   
当前位置: 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国内
【浏览字号:
颜光明:饶达,不带半根草去
http://auto.online.sh.cn 2015-01-05 18:19 [来源]:新浪博客

  饶达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同他的父亲一样,倒在桑达纳国产化的视察中,他们又在同一家医院病逝。

  历史的悲伤就在于有惊人的相似。就像饶斌夫人张茅对饶斌的评价,汽车是他的命。同样,饶达夫人对饶达的评价也是,汽车也是他的命。

  汽车对于他们,就是中国的未来。曾经是梦,现在是什么?

  两代人追逐的是国家的梦。也正因为此,他们对汽车的理解,不仅单纯,而且纯粹…… 

  饶老师走了。友人在手机中告知,我正在回家的路上。这是个进入农历头九的上海,白天和夜晚的气温相差十度不止。中午阳光明媚,傍晚阴冷昏暗。有人说,气候与心情有时会感应的。这一回我信了。

  尽管我已知道,但还是要以家人的通知为准。晚6时,饶达女儿来电,让我不得不信。此时,网上和微信已是一片悼念之声,惊涛拍岸,民间的悲痛之情终于爆发。

  我能理解,这是对一个人的最好评价。先是公众号的转发,刷屏,再是各大汽车网站的丧讯、讣告、祭文、专题。大家都在自发地开动了自己的传播工具,以最快的速度表达惊愕、悲痛、惋惜、思念,把对一个人的忧伤变成了长长的叹息。

  此时,我想到了陶行知说过的一句名言,“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对饶达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写照。我在回复友人的微信中这样说,“饶达是个很单纯的人,为汽车而生。”“说某某人为汽车作奉献,我是表示持怀疑,但对饶达不是,我坚信。这倒不是他出身于汽车世家,而是他有使命感,因为他对他父亲有承诺,决不丢他父亲的脸。”

  去年在饶斌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上,有媒体采访他,要他发表感言。他说,他父亲的心愿实现了,而且不是年产汽车百万辆,是千万辆,两千万辆;其次是中国年产销量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再是他本人,没有丢父亲的脸。

  这是问心无愧的表白。却包含了一个儿子对于父亲最丰富的内心情感。也是他对自己一身的总结与奉献的原因。由于他不藏私利,都为国家好,对汽车业有公心,继承了先辈的精神,说话就有底气,办事就不会圆滑,看问题和研判就犀利,从不模棱两可,语出惊人,常常就会道破天机。因此,被媒体看作是敢讲真话的人,纯粹而有高度,享有很高的人气。他执着于汽车的关注和“道”的研究,同时在“术”的方面有专攻,阐述的观点和思维往往与众不同,不是醍醐灌顶,就是茅塞顿开。这也就是媒体和舆论高度关注他的缘故。

  饶达是在一汽长大,跟随父亲的脚步转战南北,先后在北汽、二汽、上海大众工作,长期从事汽车技术经济研究,主持过多项重大课题,发表了几十万字的论文。应该讲,他是国内最早关注汽车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研究的一批专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刚从卡车为主的产业转向以轿车为主的产业结构时,他就着手汽车消费的研究,并从市场研究入手,关注行业的走向与政策的制定,在重要的发展节点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建言献策,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他还把德国对市场研究的方法引入中国,改变了以往对市场信息轻视的状况,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植入了“市场导向”概念,为轿车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比如,我们今天所讲的市场信息分析,大数据应用,以及网络化统计等,其实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在默默地做了。

  这是个青灯黄卷,枯燥乏味的工作。但他一干就是几十年,孜孜不倦,亲手创立了对汽车市场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悉心带教了不少“徒弟”,日后他们都在业界有了名望和地位,但他依然守着清贫,像个苦行僧,在修汽车的“经”,念汽车的“佛”。“板凳要坐十年功,文章不写一句空。”这不仅是饶达做市场研究的态度,也是鲜为人知的刻苦钻研的精神。

  以前饶达是以研究汽车技术经济出名,现在是以研究汽车市场闻名。我认识饶达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但印象最深就是有关轿车的产业政策,以及对轿车进入家庭的探讨等,那是行业和跨界的内部研讨,分别在长春、十堰、北京。进入90年代,有关轿车的问题才成为了公众话题,变成了社会热点。跨入新世纪,轿车成了敏感的问题,波及到消费,媒体开始关注这已经涉及到会改变中国社会的特殊商品,同时也伴随着诸多关联的现象引发了思考。

  当时媒体最苦恼的是,要想了解真相和销售情况很困难,整个汽车产业都很封闭,外人进不去,不要说想问有关政策和销售数据都很困难,不知门朝哪儿开,既便是找到也不会提供。但凡找到饶达,他就会给你娓娓道来,并无私奉献他的观点和想法,以及手里的资料信息,会给你指点迷津,乐于助人,使不少媒体久旱逢甘露,获益不少。在饶达看来,这都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汽车社会化的需要。

  在我看来,由饶达发起和创立的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就是一个无论对行业和企业,以及媒体,都是具有历史性的贡献,至少为外界了解汽车行业的信息打开了一扇窗口。也正因为有了这扇窗口,乘联会的市场月度分析报告就成了汽车行业的晴雨表。不少媒体把每个月的市场分析和数据公布当作了难得的新闻源和了解行业动态的重要途径。许多厂商从中直接受益,咨询机构和公关公司更是如获至宝。每到月初,汽车媒体就会关注乘联会月度分析报告的发布,分享其成果,把它当作了汽车数据发布的新闻发布会。而发布会的主角就是饶达,此时的他常常被熬得一夜通宵的疲惫还没来得及休息就出现在媒体的包围之中,回答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这是历史的底稿。”我曾说过,如果把饶达近十年来的“月度分析报告”集结起来,仔细看一下,不用描述,中国汽车黄金十年就会真实地层现出来。这些根据数据分析出来的结论、观点、问题、走向,包括后来的预测等,都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科学判断。每次2000多字的报告,都是由饶达亲自来写。他告诉我,每次写这个报告是最难的,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把问题讲清楚,还不能误导,下笔慎重,反复推敲。大有一字千金,耗尽心血之感。有一次我问他,你图的是什么?不为什么,一切免费,为社会服务。而后对我一笑,昂扬起脸,美美地吸上一口烟。他的率真极富感染力,那就是单纯,绝不功利,这也是他能赢得大家信赖和尊敬的原因。

  这就是饶达,心里装的是汽车,不为私利,一心向公,率先打破汽车信息壁垒,使之公开化的第一人。媒体称赞饶达是“中国汽车数据发布第一人”,但业界更多的人是把他看作是中国汽车市场研究的先驱和奠基者。前者是对社会,后者是对行业。在他的领导下,乘联会事实上成为了汽车业中的“公益组织”,惠及的是行业和社会。有一年他向我要买《大国汽车》这本书,我说派何用?他说开会用,发给会员单位。我说不用买,我送你。他过意不去,我说这算什么?你也不是为大家拉龙套,处处为成员单位着想。他憨厚地望着我笑了。

  去年7月,我去看他。交谈甚欢,说话洪亮,身板健朗。我还与他谋划,准备给他做一本《我的父亲饶斌》的口述历史,梳理乘联会十年来的丰硕成果,协助他完成《月度分析报告》汇成集子等。想不到三个月后去电,说在住院,问什么病?肺癌。我惊呆了,以为是玩笑。后被证实,悲痛不已。但饶达很乐观、镇静、理性。探望时,总是保持着微笑,不时还幽默地对我说,你看,我现在进入了科学试验状态(指浑身插满了吊水的管子)。最后一次看他时,说话有点艰难,只能用眼神交流。但他依然清醒地用极弱的声音对我说,“要记录历史”。他还是放不下他的汽车。

  我能理解。他说的历史,不仅有我们的约定,还有中国汽车的大历史。至今我都不相信饶达会走,而且是那样的意气风发,风度翩翩的身影;目光如炬,说话响亮的豪爽;待人厚道,不藏心计的好人。

  饶达是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如同他的父亲一样,倒在桑达纳国产化的视察中,他们又在同一家医院病逝。

  历史的悲伤就在于有惊人的相似。就像饶斌夫人张茅对饶斌的评价,汽车时他的命。同样,饶达夫人对饶达的评价也是,汽车也是他的命。

  汽车对于他们,就是中国的未来。曾经是梦,现在是什么?

  两代人追逐的是国家的梦。也正因为此,他们对汽车的理解,不仅单纯,而且纯粹,是那样的忘我与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岂能释怀?令人感慨万端!

  • 分享到:

相关文章

[作者]:颜光明 [选稿]: 陈云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客户服务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2014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