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车主用车> 汽车用品

创新科技助力领跑“国六”时代
嘉实多产品全新升级,令爱车轻松应对严苛标准

    近期,为减轻疫情带来的冲击,促进汽车市场的复苏,国家出台了延期实施国六排放标准的政策, 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颗粒物数量限值生产过渡期截止时间,由202071日前调整为202111日前。目前,我们的汽车行业正实施着 “国五”和“国六”的双标准,各大车企及相关产业也正为满足国六标准积极准备着。事实上,虽然暂缓了步伐,但无论从消费者的购买、车企的生产和周边产业的更迭来看,“国六”时代已悄然而至!

    国六标准基于国际标准而定,是全球目前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之一,比国五标准严格了近50%。此次国六标准要求汽油车排出的一氧化碳下降50%,总碳氢化合物和非甲烷总烃排放限制下降50%,氮氧化物排放限制下降42%。严苛的排放标准给汽车制造商及汽车后市场品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采用更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及后处理系统,润滑油行业也需推出更强大的发动机油来满足当前与未来发动机的要求。面对严峻挑战,准备充分才能实现突破和超越。

    作为润滑油行业的百年技术先锋,嘉实多长期致力于运用创新科技推动全球可持续事业的发展.卓越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对环保事业的全情投入,令嘉实多在“国六”政策还未正式实行的时候,就已先行一步,技术升级旗下的润滑油产品,确保在嘉实多润滑油保护和助力下的发动机能轻松应对“国六”时代的挑战。今年4月,嘉实多正式宣布完成产品的全面升级,其旗下三大产品品牌嘉实多极护、嘉实多磁护、嘉实多超嘉护全面超越行业最新的API SP标准限值,再一次证明了自身的科技实力,践行了对可持续发展事业和消费者的承诺,树立了品牌创新及发展之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众所周知,嘉实多三大产品品牌嘉实多极护、嘉实多磁护、嘉实多超嘉护是针对不同车型的发动机而研发的,并拥有各自领先的创新技术,而升级后的全新产品极大的提升了三大产品品牌的各自优势,努力将各自产品性能发挥到极致,为“国六”时代及未来的发动机提供更强劲的保护。

    嘉实多极护拥有钛流体强化技术,在压力之下激发更强性能表现,减少20%1影响动力发挥的金属间摩擦,遇强更强,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动机性能并提升驾驶体验。与API SP标准限值相比,嘉实多极护减缓油品变稠的性能可以做到高于限值83%2以上,极限由我,挑战100分高昂表现。

    嘉实多磁护拥有双分子锁合技术,经过超越发动机正常工况的极端温差测试,能在发动机表面形成有具有智能感应的强力保护层,显著降低热车及启停时的磨损幅度达到50%3,并且能智能感应极端温度带来的发动机工况变化,在关键时刻为爱车提供100保护4,真正做到未启动,先保护,全温差时刻保护。

    嘉实多超嘉护拥有双效清洁配方,通过100K5英里(16万公里)测试。超净引擎,驰久活力。

    前瞻的视角,先锋的创新精神,领先的科技,令嘉实多又一次实现突破,全新升级的润滑油产品将无惧挑战,助力爱车的发动机轻松应对国六的严苛标准。嘉实多再一次用实力证明了其领先的行业地位,领跑未来。

    目前,全新嘉实多极护、嘉实多磁护、嘉实多超嘉护已正式上市。购买正品好机油,请到嘉实多天猫旗舰店:http://castrol.tmall.com

    1采用相同基准配方加入与不加入钛流体强化技术的测试对比,测试运用微牵引力测试机(MTM)240分钟测试时长,36N负载,平均速度100mm/s,测试工作温度100°C,全程历经8个斯特里贝克曲线

    2基于程序IIIH测试。不仅通过了测试,而且还大大超越了API SP的性能要求

    3热车的幅度基于程序IVA测试中与API SN磨损限值的对比,测试于2015年在Intertek进行。启停时的幅度基于CEC OM646LA测试中与ACEA磨损限值的对比,测试于2015年在嘉实多进行

    4嘉实多磁护双分子锁合技术经过超过100°C温差(从-35°C150°C)的全温差严苛测试,基于嘉实多低温测试:低温泵送粘度测试(MRV)、低温动力粘度测试(CCS)和倾点测试,以及高温测试(程序IIIG/H

    5测试产品为GTX Ultraclean 5W-30 API SN,基于蒙迪欧Ecoboost的转毂试验,CADC130(乡间/城市)循环路况100,000英里(16万公里),每5,000英里(8千公里)换一次油并检查发动机情况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