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热线报道

2020中国智能汽车高峰论坛召开,呼吁共同推进5G时代V2X技术落地

    中国为什么要推动5G-V2X

    车联网产业涉及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交通运输和交通管理等多个行业,具有极强的产业带动性。借助人、车、路、网交通参与要素之间的有效连接和信息交互,不仅可以促进信息通信技术跨行业应用,还有助于加强汽车、交通等传统产业之间的联系,形成协同发展,并逐步培育新的产业生态。目前,各国都在围绕车联网开展一系列技术运营推广。

    美国通过持续出台智能交通战略规划,确立了以汽车智能化、网联化为核心的智能交通领域发展方向,并将5.905-5.925GHz的频段专用于C-V2X无线通信技术。欧盟同样认为网联与自动驾驶是欧洲汽车工业的新机遇,已将清洁网联自动驾驶汽车Clean,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s,简称“CCAV”)列入欧盟的关键战略价值链。

    和国外相比,我国在汽车制造、通信与信息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车联网产业发展,从产业指导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等多个方面部署。通过梳理发现,从2017年至今,我国相关部门已先后推出数十项支持车联网技术发展的政策与规定,多家涉及V2X企业都积极参与中。在5G-V2X产业生态层面,以通信芯片为例,大唐、华为均已推出适用于车联网LTE-V2X的芯片,在通信模组方面,大唐、华为等芯片企业都将提供基于各自芯片的通信模组;国内通信厂商中兴通讯也于2018年发布基于高通芯片的LTE-V2X测试模组等。据统计,我国目前在应用服务、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控、整车、基建、感知、测试领域均有庞大的产业生态基础。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1151822061.jpg

    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上海交大安泰EMBA汽车行业协会会长洪源认为,在5G助推下,全新的智能网联的车,库,出行服务,智慧交通,信息安全,全部合在一起,可能会形成一个2亿的规模,意味着一个浦东的产业规模。

    与此同时,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经咨询有限公司及中国信通院研究报告预测,2020年中国5G总投资为9000亿元,2025年将达到15000亿元,打造出车联网领域的中国优势。

    截至2019年,中国公路总里程已达484.65万公里、高速公路达14.2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相比欧洲、美国、瑞士等多国、联邦区域,中国拥有统一标准的绝对优势,在交通路网、通信协议、路侧基建等方面更易打造统一标准,实现V2X大范围贯通。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1151822064.jpg

    在四维图新CEO程鹏看来,左手地图,右手定位,能让万物精准互联,沟通信息无处不在,能够解决基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站在行业的前沿,解决用户的每一个痛点,让未来的出行体验变得更美好,是这个行业所有人的终极目标。

    纵观全球汽车产业,车联网正处于快速部署的关键期,我国已经确定了智能化与网联化同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尤其在5G商业化运用背景下,V2X极有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前沿技术推动与运用者。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1151822063.jpg

    华为V2X产品线总经理吕晓峰则表示:随着未来5G网络的应用更加深入,包括V2X网络带宽和延时能力增强,包括和雷达、视觉能力进一步结合,将使自动驾驶相关的应用做更好的融合。

    中国发展新兴V2X需要更多的参与者

    会议现场,来自产、学、研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在5G-V2X领域的技术特点,大家一致认定,5G时代推动新兴V2X技术商业化不是一家企业、一个领域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利用规模效应压缩个体成本,形成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和稳定的商业模式。

说明: 微信图片_202001151822067.jpg

    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朱西产表示:“5G时代,交通设施要进行大的改造,要实现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的感知体系。要实现网络化、多层化、智能化的交通运行管理。交通运输服务方面除了定制式的公共交通之外,也要坚持共享式的个体出行。大交通是拉动中国下一代经济的一个推动点。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正处于V2X的最佳机遇,需要包括沃尔沃汽车、中国联通、华为、四维图新等更多企业参与进来,面对跨行业的技术攻关、数据合作和实验验证等难题形成高效协同。通过技术布局、数据合作、大规模测试验证和先导示范,快速提升V2X商业化运用能力。

    5G-V2X作为未来智能汽车发展新的支点之一,新兴V2X技术不仅需要国内各领域企业合作推进,更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利用好中德、中欧、中美、中日等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另外,中国发展新兴V2X技术也要参与到国际标准化制定工作中,将中国解决方案推广成为国际广泛共识。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