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热线报道

展示未来出行愿景 奥迪AI:ME概念车全球首秀

    【上海热线汽车频道讯】2019年4月15日,奥迪全新概念车AI:ME在上海1862时尚设计广场亮相。作为针对超大城市出行解决方案的前沿概念车型,奥迪AI:ME以小尺寸的紧凑型车身设计、空间感和未来感的内舱设计,以及L4级自动驾驶功能诠释了其心目中的未来驾乘理念。

    奥迪AI:ME概念车的车身线条设计与2017年奥迪推出的适合长距离出行的自动驾驶概念车奥迪AIcon相互呼应,极致激情与宽敞空间在这款全新紧凑型电动车型上完美融合。奥迪AIcon也于2019年上海车展期间与奥迪AI:ME同台展出,共同展现两款车型在车身线条和设计理念上的一脉相承。

    紧凑型纯电动概念车:设计理念

    奥迪AI:ME车身长4.30米,宽1.90米,尽管所占面积与紧凑型车型相同,而凭借长达2.77米的轴距和1.52米的车身高度,奥迪AI:ME带来可比肩更高一个级别车型的宽敞内部空间。得益于电动车型的车身结构,更加短促的前悬和没有传统传动轴的设计可为车辆内舱节省更多空间。电动驱动单元位于车辆后桥,功率可达125千瓦。

    紧凑的驱动系统可最大限度地为驾乘人员带来更加宽敞舒适的车内空间和高度灵活的布局设计。奥迪AI:ME采用“2+X”的座舱布局,可根据座椅位置和储物空间需求灵活配置。在多数情况下,驾乘者只需用到前排的独立式座椅;有需要时,前后两排可共容纳四人同行。

    奥迪AI:对于自动化出行的不懈探索

    奥迪AI:ME和奥迪AIcon这两款概念车型代表着奥迪的创新理念和人工智能科技水平,是奥迪创新移动出行科技策略中的关键一步。奥迪AI集众多尖端电子系统于一身,在缓解驾驶压力的同时,开拓了旅途中更多全新可能。为此,奥迪AI采用了来自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科技,在以智能车辆科技实现自动驾驶的同时,融入了智能互联科技,使车辆成为出行良伴。奥迪AI:ME概念车的名字揭示了人工智能科技与用户自身之间的交互联系。奥迪AI系统在表现出主动、积极、高度个性化特征的同时,更具有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得益于此,四环品牌旗下的未来车型将更加智能和人性化,并可通过与周围环境和驾乘者不间断的互动,不断地调整系统内的各项设置,以更好地适应驾乘人员的需求,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

    L4级自动驾驶:穿行城市的悠然时光

    自动驾驶技术在轨道交通和航空运输业早已被广泛运用,而在汽车行业内则刚刚起步。奥迪AI:ME专为城市路况而生,并可在该路况下实现L4级自动驾驶。即使自动驾驶科技水平仍在不断提高,L4级自动驾驶仍是在全球通用标准下第二高的自动驾驶等级。L4级自动驾驶系统下,在高速公路或市中心的指定区域等特定区域,车辆可完全交由系统驾驶,无需驾驶者介入;当车辆驶出以上指定区域时,则需驾驶者再次接管对于车辆的控制。奥迪AIcon则具有L5级完全自动驾驶功能,奥迪AI:ME则仍然保留了传统的方向盘和踏板控制单元。

    这意味着在相应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奥迪AI:ME和其他道路使用者在指定的交通区域内,均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并自行调节和控制交通流量,从而保障车辆的平稳行驶,避免过大的纵向或横向加速。对于车内的驾乘者来说,这是从精神上摆脱周围交通的束缚的重要前提。

    车内空间:豪华避风港和高科技控制中心

    奥迪AI不仅颠覆了汽车的传统用途,更使旅途中的时光更加美好。汽车正日渐成为除了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这与奥迪的设计理念完美契合,也正因如此奥迪的设计团队并没有为了成就车身的外观而牺牲内饰的设计。恰恰相反,车辆内部的空间设计才是设计师们的首要任务和整台车的设计核心。概念车的内饰设计聚焦车内体验,同时弱化了驾驶者与车辆之间仅通过方向盘、踏板和各类设备配合的传统操作方式。基于此,AI:ME的各个主要控制单元均采用可伸缩设计,可巧妙地将几乎全部控制单元收纳于开孔工艺胡桃木制面板下的储物箱内。

    整体而言,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车型将会比以往更注重储物空间。奥迪AI:ME的驾驶舱前盖内拥有宽大的空间;此外,前排的座椅之间除了宽敞的储物空间,更将一组磁铁暗藏其中。这一极具创新性的设计细节可作为杯托使用,也可以用于固定金属杯或金属餐盘。驾乘者可在奥迪AI:ME自动驾驶时,安心享用一餐惬意饕餮。

    灵活的座椅位置布局可满足乘客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需求。前排座椅采用贵宾室经典的舒适设计,宽大的座椅软垫采用暖色调的灰色纺织面料;座椅靠背采用贝壳弧形的设计,并通过垂直的托架直接连接到座垫上。当无需踏板操作时,驾驶者可以将双脚放置在仪表板下方的支撑踏板上,如同在脚凳上休息般舒适;后排座椅的可调节范围拓展至车辆两侧边缘区域,乘客可随意按需调节座椅的位置。

    全新概念车完美承袭了奥迪AIcon的设计哲学:纵深车窗的水平角度是座舱内部两侧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这种设计拓宽了乘员手臂在车门扶手上的可活动空间,车内的整体视觉空间感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完美契合人体工程学设计,为乘客带来极佳舒适性。

    奥迪AI:ME所带来的,不仅是一台交通工具的便利,更是众多高科技配置与豪华的内舱环境共同构成的卓越驾乘体验。此外,奥迪AI:ME还是一方阻隔交通烦扰的净土。得益于带有物理降噪功能的高品质音响系统,奥迪AI:ME可主动降低来自外部的噪音。如此,车内乘客既可享受冥想般的静谧环境,也可获得如亲临音乐厅一般的听觉盛宴。

    车辆内饰的面料和结构设计均采用与家庭环境相似的风格。优质织造面料为已然科技感十足的车内空间增添了一丝既舒适又奢华的触感。内饰纺织面料由回收材料以及木材制成;车门扶手面板上的触控区域由矿物复合材料可丽耐(Corian)制成,触感非常温和有质感。自然与科技元素的碰撞为新车的内饰营造出独具一格的氛围。纵深车窗和车顶区域的大尺寸玻璃令车内更加明亮清透。电致变色玻璃可不断调节车窗的颜色,以隔绝进入车内的光和热。车顶内饰面板上的精致木质挡板也可遮挡阳光,为车内带来一丝清凉。

    车载系统还可为车内人员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该系统可通过生理参数判断车内人员的焦虑程度;智能算法使奥迪AI可以愈发深入地了解驾驶者,并以特定的方式对驾驶者的选择进行优化。

    惊鸿一瞥:外观设计

    即使是在前车的后视镜中,奥迪AI:ME同样极具辨识度:全新概念车的前脸采用标志性的六边形家族式单幅格栅,倒置的形状和图案也是奥迪纯电动车型的典型特征。而奥迪AI:ME的车身结构则是奥迪产品系列中的新面孔。不难发现,奥迪AI:ME2017年推出的奥迪AIcon概念车在外观设计上一脉相承。尽管两款概念车的车身尺寸完全不同,车身轮廓的鲜明线条和车顶线条一气呵成的延伸设计,揭示了两款概念车外观设计方面的共通之处。此外,大角度的侧窗设计是这两款搭载自动驾驶功能车型的最主要的共同点。

    奥迪AI:ME的外观设计与大多数主流竞品车型风格迥异。新车采用寓用于形的针对性设计理念,多处设计细节均采用了楔形设计元素:奥迪经典的延伸式轮拱设计,搭配醒目的车窗形状,构成了极具视觉冲击的整体造型。奥迪AI:ME的灵巧尺寸可以完美适应更小的交通区域。紧凑型车型的奥迪AI:ME车长为4.30米,车宽1.90米,而1.52米的出色身高使车辆内部空间成为其巨大优势,在方便上下车的同时,更获得了优越的头部空间表现,为驾乘者带来舒适宽敞的空间。宽大的车门向相反的方向分别开启的设计同样便于乘客进出车辆。但奥迪AI:ME的外观风格并不像商旅车一样方方正正,静止状态下的奥迪AI:ME同样通身散发出无限活力。新车搭配23寸的超大轮毂,更加凸显奥迪AI:ME的外观特征。

    长时间续航:驱动结构

    为最好地满足一台城市用车的需求,奥迪针对AI:ME的各项参数进行了重新规划。适合长距离行驶的车型注重续航里程,而AI:ME这类车型主要在20-70公里/小时的车速区间内行驶,同时,一次充电还需要可以支撑数小时的旅途。所以,充分挖掘行驶时长远比延长以公里计算的续航里程更为重要。续航里程、过弯速度、极限加速和最高时速等数据,并非奥迪AI:ME这类车型的关注重点。

    因此,工程师团队采用了简洁且轻便的基础配置设计,容量为65千瓦时的电池单元足以满足奥迪AI:ME的出行需求。此外,车辆后桥上还搭载一部永磁同步电机,在必要时可带来高达125千瓦的额外功率,只需发挥其小部分功能即可满足正常的城市出行需求。得益于动能回收系统和较轻的车身重量,即使在城市交通中,奥迪AI:ME也能保持极低的能耗。

    奥迪AI:ME所采用的车轴和悬挂系统的其它组件,均与奥迪家族的其它紧凑型车型通用。自适应避震器与轻量化的簧下质量相结合,共同保障了车辆在城市路况行驶时的舒适性。奥迪AI:ME的车身及附件均由高科技钢、铝和塑料等轻量化复合材料打造。

    奥迪移动出行服务:创新服务理念

    继奥迪AIcon概念车在2017法兰克福车展上全球首发,以及奥迪PB 18跑车于2018年夏季推出之后,奥迪AI:ME现已成为四环品牌旗下第三款适用于指定区域(特定使用范围)的前瞻概念车型。奥迪AIcon专为高品质的长距离出行而生;PB 18则专注赛道驾控的激情体验;而奥迪AI:ME则是都市出行的绝佳伴侣。20199月的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上,奥迪将发布第四款前瞻概念车型,并与以上三款车型同台亮相。

    “Audi on demand +移动出行服务现已落地全球多个大洲的主要城市,成为了奥迪向未来全球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的完美范例。随着车队阵容的不断拓展和专业化升级,奥迪未来的出行服务计划对于具有高端需求的客户将更具吸引力。高端车型以及汽车与数字化生活环境的整合,将使奥迪品牌持续以突破科技,启迪未来理念,领跑高端车细分市场。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