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汽车新闻> 国内

并购海外汽车品牌 中国企业成败几何?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对于100多年的汽车业来说,能够屹立不倒的百年车企屈指可数,更多的汽车品牌是被收购或者倒闭。近年来,中国车企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不少企业开始收购外国汽车品牌。但其中之成败,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

汽车之家

    最新的消息是,部分媒体声称长城汽车正在接触塔塔汽车,洽谈收购捷豹路虎事宜。尽管捷豹路虎方面表示“这仅是媒体猜测”,长城汽车高层也回应“我们并没有听说此消息,但2019年长城汽车将变得更加开放”,不过你懂的,江湖上的很多传说,最后都被证明并非空穴来风。

    当然,如果长城收购捷豹路虎最终成行,这将是近年仅次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大新闻。但在此之前,汽车之家编辑带你复盘上汽收购双龙、北汽福田收购宝沃、吉利收购沃尔沃等诸多并购大事件,或许你会对此有更深入的认识。

    那些年,被收购的海外汽车品牌

    都有哪些国外车企被中国企业所收购?如果从时间上来说,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应当是第一个案例。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双龙汽车经营不善,不得不寻求出售。上汽注资40亿元人民币成为双龙汽车的大股东。2009年2月,双龙汽车申请破产保护获批,上汽集团不得不放弃其控股权。

    2004至2005年期间,上汽、南汽先后与罗孚谈判收购。其中,罗孚的核心技术产权卖给了上汽,生产线、发动机生产分部以及MG品牌卖给了南汽。2007年,南汽最终并入上汽,罗孚也在中国“合二为一”。

汽车之家

名爵曾经是英国汽车的代表

    2010年8月,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为此,吉利集团向福特公司支付了16亿美元现金和2亿美元银行票据,沃尔沃由此成为吉利旗下汽车品牌。

汽车之家

李书福从福特手中拿下沃尔沃

    2012年,华人富商蒋大龙在瑞典成立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NEVS),收购了萨博的核心资产和知识产权。当然,这不是萨博第一次被中国车企看中。2010年,北汽集团曾经以15亿人民币从萨博手中买到了萨博9-5和9-3平台及部分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图纸等资产。

    2014年1月,福田汽车通过其德国全资子公司以500万欧元从宝沃创始人孙子的手中收购Borgward AG的100%股份,拿到了宝沃品牌的所有权。2016年7月,宝沃旗下首款新车宝沃BX7在国内上市。

    2017年6月,吉利控股集团发布消息称,已经与马来西亚DRB-HICOM集团签署具有约束力的关键条款协议,收购DRB旗下宝腾汽车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此后,吉利开始在武汉购地准备生产国产路特斯跑车。

汽车之家

吉利2017年收购宝腾和路特斯

    至于其他一些中国车企的并购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收购,就不在本次的讨论范围之内了。比如青年汽车当初推出莲花轿车,但其并未收购英国的莲花汽车,只是买下提供汽车技术服务的莲花工程公司,其品牌标识和莲花汽车也截然不同。东风汽车尽管注资8亿欧元入股PSA,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控股方,只能算是投资行为,PSA旗下的品牌也并未被东风收购。2013年,吉利收购伦敦出租车公司,也只是参与设计TX电动出租车,也不存在成熟汽车品牌引进的话题。

    重生还是堕落,这些品牌表现各异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收购这些外国汽车品牌是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他们自然也会希望能够从这些品牌上获得回报。那么,他们的梦想实现了吗?

    失败者有之。上汽并购双龙汽车,应当是一桩典型的不成功案例。因为韩国工会的强势反对,导致上汽原本打算执行的包括裁员在内的节流计划破产。4年内,上汽在提高双龙汽车生产效率、产品结构多样化、提高竞争力方面基本失败。上汽没有履行进一步投资10亿美元的承诺,原有的新车开发计划也陆续被推迟,最终双龙汽车以破产了结。上汽的前期投入相当于打了水漂。

    成功者有之。吉利收购沃尔沃目前来看,应当算是非常成功。沃尔沃近年来销量屡创新高,2018年全球销量达到642253辆。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达130593辆,带给吉利的回报应当不小。目前,沃尔沃正在启动单独上市计划,一旦成功,则吉利的回报还会更大。除了资金方面的回报,沃尔沃带给吉利的技术、品牌方面的协调效应也非常大。

汽车之家

    南汽集团,或者说上汽集团对于英国MG罗孚的收购也算成功。名爵品牌在南汽旗下卖得一般,但在上汽集团的操盘下表现不俗。脱胎于罗孚品牌的荣威也成为上汽旗下的自主品牌,多款车型热卖。

    第三类,则应当属于难说成败,后势尚待观察的类型。福田汽车收购宝沃后推出了多款新车,但销量持续走低,导致福田巨亏。2018年年末,福田将宝沃出售给神州租车的陆正耀。未来宝沃能否在陆正耀的手中复生,还需观望。

汽车之家

福田曾经投入巨资为宝沃研发新车

    国能收购萨博汽车,短期来看也不能说蒋大龙已经失败。国能在国内已经推出了基于萨博凤凰平台的新能源汽车NEVS,但并未在国内使用萨博这一品牌。目前,NEVS已经被恒大的许家印并购,尽管NEVS曾经和萨博公司达成全球范围共同使用萨博品牌的达成许可协议,但未来萨博品牌是否会在中国重现,目前还是一个问号。同样,吉利收购宝腾汽车旗下的路特斯跑车也属于此例,毕竟其工厂还没有动工,也就不能妄加断言。

    从技术到品牌,中国车企都想要

    应该说,中国企业收购国外汽车品牌,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也不过数十年。中国品牌代表企业吉利,其进入汽车行业的时间为1997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吉利、奇瑞等车企更是处于求生阶段,尚无暇顾及海外市场。但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不断走高,吉利、奇瑞在国内站稳脚跟并布局海外,中国企业收购那些“没落”的洋品牌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为何中国企业要并购海外汽车品牌?其一,出于中国车企对于先进技术的渴求。吉利也好,奇瑞也罢,都是从模仿开始起步,尽管吉利一直坚持研发自己的发动机,但是其性能上还是和本田、大众等国际车企有一定差距。发动机、底盘等技术的研发,绝非朝夕之功,当中国车企试图挑战大众、奥迪等国际车企的时候,就必须要加大对技术的投入。收购国外汽车品牌,获得他们的发动机技术、生产线、造车平台等等,这无疑是一个捷径。吉利收购沃尔沃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两年吉利汽车性能的提升,不能说和沃尔沃一点关系没有。

汽车之家

2012年吉利和沃尔沃签署技术转让协议

    其二,对于提升自身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需要。北汽部分拿下萨博的平台和技术,就迅速推出了绅宝。在宣传该品牌时,北汽就直言不讳的表示是“源自萨博的技术”。南汽集团收购罗孚后,立即将名爵品牌在中国“复活”,宣传时自称是源自英国高端品牌的传承。国能拿下萨博以后,在国内推出的新能源车也宣传是使用了萨博的凤凰平台而开发。对于部分国人来说,对于国外品牌有着一定的追捧和仰慕心态,总是认为“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因此,尽管这些品牌已经在海外没落,但在中国市场依然还能获得关注,销量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其三,打开国际市场和“走出去”的需要。中国车企在国内有几十年的积累,普通消费者对吉利、奇瑞、上汽等有所了解,但到了欧美市场,这些企业的轿车自然没有德系、日系、美系车那么知名。汽车业是一个强调技术积累的行业,新品牌在欧美市场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推广。吉利并购沃尔沃,就成功将其版图扩展到欧美市场。数据显示,目前欧洲是沃尔沃最大的市场,尽管很多人目前还不知道吉利,但是随着沃尔沃的热卖,吉利一则可以获取不菲的利润,时机成熟后也可以借沃尔沃的东风在欧美市场卖自己的品牌。同样,吉利拿下宝腾的理由也与此类似,未来东南亚市场可能会成为吉利的新主场。

    当然,福田收购宝沃的情况有些特殊。这主要是因为福田原来的主战场在商用车,收购宝沃意在跨界进军乘用车市场。

汽车之家

陆正耀从福田汽车手中接过宝沃控制权

    多重因素限制,未来中国车企再并购不易

    那么,中国企业并购国外品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何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用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暴发户迎娶没落贵族的女儿,其婚后的摩擦在所难免。中国企业并购海外品牌,首先的遇到的就是资金问题。汽车是一个非常烧钱的行业,从技术研发到零部件采购到人员工资,所花费的金钱可以用海量来形容。中国车企本来资本规模就不大,营收规模也有限,而那些没落的品牌基本都背负了大量的债务,双龙、沃尔沃当初都是因为经营不善而不得不寻求外援。拿下品牌后,后续还需要更大的投入,一般的车企承担不起。即便如吉利这样的企业,在收购沃尔沃时也借助了外部融资的力量。所以说,没有雄厚的资本,是很难让买来的品牌实现复兴的。福田汽车出售宝沃股份,资金的压力也是一大主因。

    其次,企业文化的差异也不容忽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本来就有很多不同之处,在企业的管理层面,双方也不是一个思维。中国车企习惯的加班制等作风,就不适用于外国车企。同时,在外国车企中,普遍存在强势的工会。上汽收购双龙失败,一个主因也是因为双龙汽车的工会对于上汽的“新政”的抵触。在企业研发习惯等层面,中外车企也有很多不同。如何避免内耗,让外国汽车品牌按照中国车企的意愿运行,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汽车之家

    此外,政策限制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很多时候,即便中国企业有钱也愿意持续投入,但外国政府和公司出台各种限制政策,为中国车企设下重重阻碍。在中国企业参与收购萨博的过程中,就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罗孚品牌被福特拿走,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对于之前那些收购外国汽车品牌的中国企业来说,花了大价钱买来的牌子,其回报有没有超过他们的预期,只有自己知道。但在未来,要想收购成熟的汽车品牌,难度或许会很大。

    当然,这主要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早些年,中国汽车企业实力弱小,欧美巨头也就不把它们当作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一些收购的行为也就听之任之。但这几年贸易摩擦加剧,欧美等国开始以各种理由对于中国企业并购海外品牌加以阻挠,在政策的阻力之下,中国车企要想将那些知名的汽车品牌纳入囊中,想必遇到的阻力不会是一般的大。

    编辑总结:中国车企要想做强做大,一味指望收购外国成熟汽车品牌获取技术和知名度的时代或许已经过去,中国消费者也已经日趋成熟,不再盲从于外国名牌,好的产品才是打动消费者的根本。中国车企应该做的,当是练好内功,聚焦技术攻关,抓住汽车产业“新四化”的机遇,不断推出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汽车,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逐步进军海外市场,在和奔驰、宝马、通用、福特等国际大鳄的同台竞争当中,成就中国汽车品牌的声望。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汽车之家 作者: 责任编辑:嵇尧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