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车型> 日系

体验"创驰蓝天"技术:内燃机界的扫地僧

    导语:扫地僧的存在让一众高手明白了功夫是没有极限的道理;而作为内燃机界的扫地僧,马自达同样坚信技术是没有极限的。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就是以没有极限、持续追求自由想象的极致效率、将“未来可持续的蓝天”和“驾乘愉悦”献给所有的人们为方针,来推进工作的方式和技术研发路线的总称。

说明: 赛道全车系车型图xuanzhong

    金庸先生近日的仙逝再掀一股武侠热,而在金庸的江湖里,有个神奇的人物,叫扫地僧。他处事非常低调,却是个绝顶高手。当其他高手们遇到了麻烦,他放下扫把,从窗外缓缓走出来。三招两式,就化解一场恶斗,还顺便给别人上了一课。

Mazda MX-5 RF

    汽车工业发展到近年,内燃机技术似乎已经到了发展瓶颈期,很多组织认为在未来的汽车产业中,内燃机引擎完全没有立足的空间,因此很多品牌开始大力发展以电动车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而实际上很多调研数据显示,其实很多普通消费者对内燃机引擎并未完全放弃希望,甚至认为还有很多创新和改进的空间。而就在汽车界很多大品牌拿不出内燃机技术进一步提升计划之时,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横空出世了,通过多孔喷油嘴、凹顶活塞、4-2-1排气系统等一系列措施,不仅大幅改善了汽油发动机的燃油效率,降低了碳排放量,还兼顾了动力性能和灵敏的驾驶体验。创驰蓝天技术迅速得到了业内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仅在中国市场,截止至今年5月中旬,马自达搭载“创驰蓝天”技术车型累计销售就突破100万台。马自达也成为汽车业内公认的“内燃机界的扫地僧”。

    Mazda3 Axela昂克赛拉

    与其他高手只擅于某种功法或者招式不同的是,扫地僧的武功是以“无招胜有招”,真正的做到了浑然一体;而马自达的创驰蓝天的技术同样也是一次全面的革新,包括发动机,变速箱,车身,底盘四方面技术的总称,通过各个部分的调节升级,达到车辆驾驶体验的整体提升。近日,马自达品牌“驾驭精彩人生创驰蓝天100万纪念”暨2018人马一体驾驶体验营在珠海拉开帷幕。在依山傍海的珠海豪霆海泉湾赛车场,展开了一场沉浸式的人马一体驾驶体验活动。在搭载“创驰蓝天”技术车型中国市场累计销售突破100万台之际,再次通过场地试驾深度体验“创驰蓝天”技术带来的顺畅平稳的驾驶体验及卓越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全面感受马自达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人马一体”驾乘愉悦。

Mazda6 Atenza阿特兹

    这一次,马自达在华全系车型悉数亮相,豪霆珠海海泉湾赛车场赛道最大的特点就是起伏路面比较多,而这恰好可以让驾乘者更为直观的体验到马自达“创驰蓝天”技术车型的精准操控性能。而在场地试驾中,马自达也精心设置了多项操控体验环节,除常规的绕桩项目外,加入定速度大旋转环节,通过对驾驶坐姿的对比试驾体验,让驾驶者验证了人体工学研究对车辆安全驾驶和驾乘愉悦的直观影响。在整个试驾过程中,驾乘者感受到创驰蓝天技术车型的方向盘、油门的迅速反应,加速的顺畅平稳,整体车身的给人带来的轻快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自达的黑科技GVC系统,在赛道试驾中你可以深刻体会到这一系统存在的意义,当车辆入弯时,GVC会自动调节发动机的扭矩输出,减少了身体晃动,改善了转弯姿态,给驾驶者更加舒适的转弯体验。通过对车轮的接地载荷状态的大幅度优化,有效减少了多余的无意识的方向盘调整动作,从而带来给驾驶者更为直观的感受就是车随意动,而这也是马自达人马一体所要实现的真正境界。其实这种人车合体不仅仅是对于驾驶感受上有着明显的提升,也极大的提高了车辆行驶时的安全性。同样对于乘坐者来说,因为GVC系统的存在,车辆转弯时的左右侧倾也大幅减少,乘客所感受到的加速度变化也趋于温和平缓。

Mazda CX-3

Mazda CX-4

Mazda CX-5

Mazda CX-8

    马自达创驰蓝天技术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他们真正从驾驶者和乘坐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驾乘感受。也正是因为消费者对创驰蓝天技术的深度认可,才使得马自达搭载创驰蓝天技术车型销量不断上升:今年5月,马自达“创驰蓝天”技术车型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突破100万台,截至11月底已经达到114万台。

    扫地僧甫一出手已经技压群雄,他的存在证明了功夫永远是“天上有天人上有人”,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而马自达的创驰蓝天技术在获得业内盛赞的同时,也将不断进化,内燃机界的精彩仍将继续。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