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车型> 自主

如何解决"日常通勤综合症"? 这款黑科技能帮到你!

    通勤难,难于取西经。

    日前,中国青年报指出,2017年剑桥大学等机构对3.4万余名上班族展开了联合调查。数据显示,通勤在1小时以上的上班族,抑郁几率高出平均水平33%,产生与工作相关压力的风险高12%,每晚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的可能性高46%

    为何通勤时间越久,越容易令人产生负面情绪?仔细想想,其实不难理解。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人多、拥挤、气味难闻、通行时间不可控等问题难以避免,时间久了,任谁都容易烦躁焦虑;那么开车上班呢?舒适度是提高了,但面临的问题却可能有增无减:堵车、车流复杂、胡乱穿行的自行车和电动车等导致剐蹭、碰撞几率攀升……加上对“迟到”的恒久担忧,精神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自然不堪其累。

    “通勤难”的问题,短时间内或许并不能缓解。但对于有车一族而言,因早高峰而发生的剐蹭、碰撞等意外,其实是可以避免的。除了提高行车安全意识之外,一台配备高科技的智能座驾,同样能够为车主分担烦恼。

    “防碰撞” 从扫除视觉盲区开始

    开车上班途中,赶路心切的“你我他”,或许总有那么“不留神”的一刻发生:前方拥挤的车流终于开始挪动,此时左前方居然出现一个车身的空位,很多人会立马抓紧机会打灯变道。可以想象,被迟到焦虑占据思绪的你,又怎么会料到,后方来车也有着一样的想法,而TA刚好在你的侧后方盲区中急速而来……意外的发生,往往只需一秒钟。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是不是宁愿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呢?虽然,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未能让时光倒流,但走在行业前端的“汽车黑科技”——来自纳智捷U5AR View全景影像系统,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车主克服行车过程中产生的视觉盲区,避免事故发生。

微信截图_20180912171228

    比如针对上述侧后方视觉盲区,无盲点车侧安全影像系统,通过车上的摄像头,将车身左右侧后方的路况直接呈现在车内显示屏上,成为你的第三只眼。无论是在拥挤的车流中,还是在良好的路况下,只要你通过打灯、扭转方向盘等操作“告知”了U5你的驾驶意图,该系统就会自动开启,助你看清盲区中的后方来车。与此同时,配合后视影像系统的使用,还能兼顾车辆正后方路况,在拥堵车流中确认与后车的安全距离。在这些系统的辅助下,碰撞、追尾等意外将得到更好的预防,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多一分的安全防护,车主的通勤之路,自然也多一分顺心。

46

    “防焦虑”AR View有妙招

    上班族们除了担心迟到问题,还要为路上各种突发状况忧心。

    在《中国青年报》关于“通勤难”的报道中,就有市民表示:最可恨的是乱骑电动车的,车速快,喜欢乱窜,稍一不留神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此外,家里有孩子的职场人士,他们的焦虑可能更大——“既要接送孩子,又要正常工作,一天下来,精疲力竭,苦不堪言”。他们之中,有的为了规避通勤高峰期路上的突发状况,不得不牺牲睡眠时间,提早起床出门。然而,如此循环往复,上班一族的焦虑无法缓解,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心情又怎么好得起来?

    事实上,这些焦虑中,有部分来自于对“未知”的担忧。对此,纳智捷的AR View系统同样有应对之策。

    针对巷口突然蹿出的行人、自行车或电动车等移动物体,车前双侧主动影像系统能够通过车头两侧镜头提前捕捉巷口情况,并即时传送到车内中控屏上。车未到,视野已开,车主提前知道前方路况,对未知的焦虑自然得到缓解。

微信截图_20181009161711

    除此之外,AR View还具备开门防后撞影像系统,在停稳熄火的30秒内,该功能会将车身两侧画面显示在屏幕上,下车前让你和你的家人都能够看清楚后方来车情况,确保安全再开门下车。乍看之下,这项功能似乎用处不大,但在人多车多的CBD以及学校区域,却可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碰撞和意外,为自己和孩子,以及他人实现多一重的安全保障。

微信截图_20180912175323

    其实,只要生活在繁杂的都市中,通勤之苦就是上班族不可避免的一道坎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束手无策。虽然我们无法去控制或者改变如城市规划、住宿成本等导致“通勤难”的客观因素,但我们至少可以主动选择一款高科技座驾,帮我们在通勤路上将“糟心事”减少一点,而配备了AR View的纳智捷U5,也许就是你的理想之选。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邬文波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